褐冠鹃隼
英文名:Jerdon's Baza
学名:Aviceda jerdoni
【简介】
褐冠鹃隼(学名:Aviceda jerdoni)是一种中型猛禽,属于鹰形目鹰科鹃隼属。又称作褐冠鹃雕。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包括印度东北部、喜马拉雅东部山脚、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苏门答腊、新加坡、菲律宾等地。
【外形特征】
大小量度:体长41-48厘米,翼展109-117厘米,体重200克左右。头顶为红褐色,具有黑色的纵条纹,特有的长黑色羽冠上带有白色的尖端,并常垂直于头上。眼先、头侧为灰色。上体为褐色,喉部白色,有黑色纵纹,下体棕褐色,有宽阔的红褐色和白色横斑。飞羽上具有宽阔的暗灰色和黑色横带,尾羽灰褐色,有2-3道宽阔的暗色横斑和宽的暗色亚端斑,飞翔时极明显。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上体较淡,下体乳白色或淡茶黄色。
幼鸟:与雌鸟类似,但上体更暗,尾部有4道横带,有时甚至是5道,羽毛基部也有白色斑点。
眼睛、嘴和腿:虹膜金黄色;嘴铅黑色,具有2个齿突;脚和趾为黄色或蓝白色,爪黑色。
【生活习性】
栖息地:居住在海拔150至1100米的热带雨林中,有时会下降至海平面,并上升至1850米的区域。偏好山地森林、林缘区域和高大的树木。
食物习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捕食蜥蜴、小型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
活动模式:常单独活动,有时也组成小群,多在晨昏活动。在天空中急速但缓慢稳定的滑翔,展示飞行时的翅膀姿态独特。
繁殖:繁殖季节大致为4月至8月(印度东北部),2月至6月(西南印度),11月至次年5月(斯里兰卡),1月至3月(苏门答腊)。一般营巢于山地森林中的树上,巢由树枝及树叶构成,每窝产2-3枚白色光滑无斑的卵,孵化期为32-35天,由雌鸟负责孵化,幼鸟在约42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褐冠鹃隼头顶红褐色,具黑色纵条纹和长黑羽冠;眼先、头侧灰色;上体褐色,喉白色带黑纵纹,下体棕褐色有横斑;飞羽宽阔暗灰和黑横带,尾部灰褐色带宽横斑。
【物种区别】
共有五个亚种:即指名亚种(A. j. jerdoni),加里曼丹亚种(A. j. borneensis),苏拉岛亚种(A. j. celebensis),斯里兰卡亚种(A. j. ceylonensis)和菲律宾亚种(A. j. magnirostris)。
【保护状况】
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IUCN无危(LC),以及CITES附录Ⅱ。因其栖息地逐渐丧失,需要严格保护。
【地理分布】
褐冠鹃隼分布范围广泛,从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等国家和地区,具体为中国指名亚种(A. j. jerdoni),分布于东南部的东高止山脉,包括广西、海南、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