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灶鸟科 > 奥特拾叶雀属 > 白眼拾叶雀
白眼拾叶雀

白眼拾叶雀

英文名:White-eyed Foliage-gleaner

学名:Automolus leucophthalmus

【简介】
白眼拾叶雀(学名:Automolus leucophthalmus),是雀形目灶鸟科奥特拾叶雀属的一种鸟类。以其白色的喉部和淡色的眼睛著称,与偏肉桂色的体羽形成鲜明对比。

【外形特征】
体型中等,身长18至20厘米,体重25至38克。面部呈暗褐色,耳羽有微弱的红棕色条纹,喉部白色,并逐渐过渡为胸部中央的亮黄色。背部和臀部呈暗红棕色,翼部有一定的浅肉桂色,尾羽则为亮红棕色。鸟喙的颜色从棕黑色到灰绿色不等,腿脚为灰色。幼体的侧身和腹面颜色较成鸟暗,背部和头部颜色更为均匀。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低海拔的热带雨林及成熟的次生森林中,活动范围从近海平面延伸至约1400米高处。它们通常跟随混合种群,偏好在林下密匝环境中觅食,主要从枯叶和残骸中搜寻昆虫。

【鸣叫特征】
捕食时会发出快速的、连续的、尖锐的“ki-dee”音符,加上“teh-koee”叫声。这个叫声有时以单个或多个频率变化的符号为前奏,然后是一长串间隔紧密的特定音符。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出现在南半球春夏季。筑巢于靠近地面的隧道中,巢结构呈浅杯状,由干燥的植物茎和叶片构成。每窝产卵3至4枚白色卵。关于白眼拾叶雀繁殖的具体资料,例如孵化期、雏鸟喂养过程等尚需进一步研究。

【外型辨识】
与同类绿背拾叶雀相比,全身色彩更显红棕色,喙的平均长度较长,眼睛呈明显的白色。亚种sulphurescens背部、尾部和臀部颜色较浅,腹面颜色也更淡,侧身的红棕色较少。

【物种区别】
与同类绿背拾叶雀进行比较,白眼拾叶雀全身色彩更显红棕色,且其喙平均长度更长,眼睛则呈明显的白色。亚种sulphurescens的背部、尾部和臀部颜色较浅,腹面颜色也更淡,侧身的红棕色较少。

【保护状况】
根据IUCN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白眼拾叶雀被列为无危(LC)物种。尽管其分布广泛,但数量可能在减少中。该鸟在一些保护区仍相对常见。尽管所处范围内的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砍伐,白眼拾叶雀仍然能在次生林和小型森林碎片中存活。

【地理分布】
白眼拾叶雀的分布区域涉及巴西东部、巴拉圭以及阿根廷东北部地区。具体而言,该物种在巴伊亚州至里奥格兰德州及阿根廷的米西奥内斯省均有发现。其中sulphurescens亚种主要集中在巴西的750米以下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