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薮鸟
英文名:Noisy Scrubbird
学名:Atrichornis clamosus
【简介】
噪薮鸟,英文名:Noisy Scrubbird,拉丁学名:Atrichornis clamosus,属于雀形目薮鸟科薮鸟属。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
【外形特征】
雄性噪薮鸟长约23厘米,体重为50至60克;雌鸟稍小,约19.5厘米,重34克。雄鸟外观特征包括暗褐色背部、深色虫蚀状条纹头部、背侧和翅膀。尾巴上的条纹较为宽大,而翅膀上的条纹则较淡。下颌白色或浅黄色,喉部有一条宽大的黑色带;雌鸟没有这条黑带,而是奶油色下颌,腹部颜色偏黄。幼鸟呈现深红褐色,后部偏灰。
【生活习性】
噪薮鸟栖息于沿海和近沿海地区的密集灌木丛和低森林中,尤其偏爱有深沟壑和沼泽区域的茂密植被。它们通常在未燃烧超过十年甚至一个世纪的区域中出没。活动范围可达海拔500米。噪薮鸟的食物包括多种昆虫及其幼虫,如蚂蚁、蜘蛛和蜥蜴。
【鸣叫特征】
雌鸟与西刺莺有显著差别,容易辨别的是雄鸟嘹亮多样的鸣叫声音。其鸣叫声包括一系列清晰悦耳的音符组合,这些声音成为识别噪薮鸟最显著的标志。
【繁殖习性】
繁殖周期主要集中在南半球的冬季,各年份多数蛋于6月出生。通常雄性偏多配偶制,不参与筑巢、孵化和幼鸟抚养。雌鸟独自筑巢,巢呈穹顶状,通常位于草丛或碎片中,离地约80厘米,巢室地板衬有类似纸板的木质纤维。孵化期为5到6周。幼鸟离开巢穴后,仍需要待在巢边长达六个月内并由母亲照顾长至离巢。
【外型辨识】
噪薮鸟的显著特征是雄性的黑喉带和嘹亮多样的鸣叫声,较容易将其与西刺莺区分开来。
【保护状况】
尽管自1960年代被再次发现以来进行了许多保护干预措施,包括再引入计划,噪薮鸟在野生环境下的数量仍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威胁包括森林火灾、外来捕食者、栖息地丧失、土壤真菌问题、气候变化等因素。
【地理分布】
噪薮鸟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南部,从Two Peoples Bay至Cheyne Beach,以及Warroona附近的Darling Range南部。多种保护项目已将种群迁移到其他适宜栖息地,如Bald Island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