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雀鹀科 > 薮雀属 > 白翅缘薮雀
白翅缘薮雀

白翅缘薮雀

英文名:White-rimmed Brushfinch

学名:Atlapetes leucopis

【简介】
白翅缘薮雀(英文名:White-rimmed Brushfinch,学名:Atlapetes leucopis),属于雀形目雀鹀科薮雀属的一种鸟类。其分布仅限于哥伦比亚南部和厄瓜多尔境内安第斯山脉的云雾森林。

【外形特征】
该鸟类长度约为18厘米,全身黑色,胸部和腹部为橄榄色,头顶为栗色,最具特征是白色眼环。虹膜为深棕色,喙部稍厚且鼻脊均匀弯曲。头顶至后颈呈棕红色,面部一直延伸至脸颊区域,与白色的眉纹形成强烈对比,之后在耳部区域带有短的白色纹,上体包括翅膀和尾部呈灰黑色,并且臀部和上尾覆羽带有淡黄色调。喉咙呈淡灰色,腹部为深橄榄色,胸部带有轻微的暗色斑点,两胁与下尾覆羽比腹部中部更显暗淡橄榄色。腿为肉色或灰褐色。幼鸟头部带有橄榄色,喉咙和胸部的条纹更为明显,而腹部则呈现模糊条纹状。

【鸣叫特征】
白翅缘薮雀的歌声主要在三月间出现,由4至15个尖锐音符组成,类似于“swee twuu twuu twuu”或更长的“swee swee chewit chewit chewit tweew tweew chu chu”。其鸣叫声复杂且风格独特,包含多种甜美的哨音、颤音和更为复杂的音符。在受惊时,声音会加快并伴随快速的颤音。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主要栖息在湿热带山地森林中的密集灌木丛和森林边缘地带,海拔高度范围是2000至3100米。它们通常居住于这些地区,主要以果实填充其食谱,特别是蓝莓类的果实。觅食地点一般限于地面或下层林木下,高度不超过地面5米,通常以单只、配对或最多三只的形式出现在同一地域,并在某些地方偶尔会与其他物种的个体共同觅食。然而,在其他观察中,这也是相对不常见的。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10月至12月间。已知雌鸟的巢穴由苔藓和树枝混合而成,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巢,有些带有较大的入口,有些则是开口较小的圆型结构。巢通常安置在树枝或较矮的洞穴里,高度公约为1.5米至8米。巢结构大小通常为直径约20×15厘米,内部常含一枚带有较深色斑点的蛋,色泽大致是奶油色但在宽端集中的斑点更为显著。到目前为止发现该物种的幼鸟在哥伦比亚南部(纳里尼奥)12月被观察到。

【外型辨识】
白翅缘薮雀最显著的标志性特征在于它那深色的外观、白色的眼环以及独一无二的鸣叫声,这些特征有助于与其他鸟类区别开来。

【保护状况】
根据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09年将白翅缘薮雀列为无危(LC)状态。尽管之前认定这种物种为近危,近年来通过更多研究与观察,其分布和数量都发现比以前更加丰富。

【地理分布】
白翅缘薮雀集中在哥伦比亚南部地区,涉及地区从马格达莱纳河谷南端至普图马约西部及纳里尼奥东南部,再往内陆则进入厄瓜多尔西部及东部斜坡地区,包括科迪勒拉德瓜卡马约斯和纳波省部分区域,阿苏艾省东边一直到莫罗纳-圣地亚哥省西北部再到洛哈省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