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斑小鸮
英文名:Forest Owlet
学名:Athene blewitti
【简介】
林斑小鸮,英文名:Forest Owlet,学名:Athene blewitti,是鸱鸮科小鸮属的一员,特有于印度中部森林地带。
【外形特征】
体型小巧,体长约为23厘米,体重在231-241克。外观以灰褐色为主色调,腹部为白色。最显著的是它那明显的白色眉毛和眼圈。背部几乎无斑点,但翅膀和尾巴却拥有深棕色与白色的交替条纹,尾部末端呈现白色。下腹部主要为白色,胸部有匀称分布的深棕色斑点,喉咙也具有一些同色横纹。此外,脚部覆盖着浓厚的白色羽毛,虹膜为黄色,喙则为黄色或绿色。
【生活习性】
林斑小鸮通常栖居于低海拔的干燥至湿润落叶林地带,特别是那些檀香木的林区。它们栖息在200-600米的高地区域,有时还会出现在村庄边缘以及农场田地周边。日行性,这种鸟具有广泛的觅食分布,常常在光秃的树顶上晒太阳,休息时尾羽会迅速一左一右轻弹。
【外型辨识】
它们是日间活动的鸟类,喜欢藏身于空心的树干中或光秃的树干顶部,等待食物的出现。主要以蜥蜴为食,同时也会捕食小型啮齿类动物、昆虫和青蛙。另知,雄鸟将食物带回家时会发出“kee-yah, kee-yah”的叫声,而雌雄两只鸟在巢的周围则会发出“chir…chir”的警报信号。
【保护状况】
林斑小鸮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繁殖,通常会选择在树洞筑巢。它们通常产下1至2枚卵,如果初始巢穴失败,会尝试第二孵化。孵化期大约为30天,此后雏鸟在约32天内完成羽毛生长,并继续依赖父母几个星期,直至至少40-45天。
【地理分布】
根据IUCN评估,2018年将林斑小鸮重新分类为“濒危”(EN)级别。目前的估计数量为少于1000头,并且在多个地点发现了少量种群,这使他们的总数量仍在普查中,但该物种仍面临许多威胁,被归类为环境敏感型物种。
【命名背景】
种加词“blewitti”取自于第一个发现该物种标本的收藏家F.R.Blewitt的名字。1872年12月,他首次在印度中央邦东部收集到这一物种。该物种自1884年起长达113年未有观察纪录,后于1997年被重新发现,并且通过加强的全球搜索和收集研究数据,帮助进行种群恢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