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棘尾雀
英文名:Puna Thistletail
学名:Asthenes helleri
【概述】
高山棘尾雀(Puna Thistletail),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灶鸟科卡纳灶鸟属。主要栖息于秘鲁南部和玻利维亚北部高海拔云雾林边缘,分布高度介于2,700至3,700米之间。成鸟体型较小,长度约为17至18.5厘米。
【外形特征】
高山棘尾雀的体形小而修长,体长为17至18.5厘米,体重在13到17克之间。其特点是拥有深叉且细长的尾巴,其他部位颜色主要为深红褐色,脸部呈棕色并带有灰色调,头顶和上体为深红褐色,尾部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下体颜色为灰白,侧翼和尾部覆羽略带棕色。雄性和雌性的外观相似。
【鸣叫特征】
高山棘尾雀拥有快速上升的鸣叫声,鸣叫由一系列尖锐且快速变化的音符组成,结束时音量逐渐减弱。此外,还经常可以听到它们发出尖锐的'pyeek'、'preek'、'peent' 或'feet'的叫声。
【生活习性】
高山棘尾雀主要饮食来源是各种昆虫,通常单独或成双觅食,在竹林密集的下层密林中活动,偶尔也会上到较高位置觅食食物。觅食活动主要发生在树叶、苔藓和小枝上拾取昆虫猎物。
【繁殖习性】
高山棘尾雀在十月达到可判定的繁殖季节,但具体的繁殖时间当前还在研究中。该鸟种实行单配偶制度,巢穴呈穹顶状,结构带有侧面的入口,主要由苔藓和少量树枝构成,并放置于草丛中。每巢通常产下两枚蛋,其余的繁殖生物学细节尚不明确。
【外型辨识】
在分布区内,高山棘尾雀与其他同属的卡纳灶鸟物种相互区隔明确,依据其尾部的深叉形状,易于在野外进行辨认。此外,头部和上体颜色相对于锈额卡纳灶鸟来说,虽较为相似,但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如后者带有锈红色尾巴、淡黄色下体以及更鲜艳的上体色调。
【保护状况】
依据IUCN 2009年的鸟类红色名录,高山棘尾雀的保护级别列为无危(LC)级别,意味着当前在某种程度上的栖息地干扰下,整体上仍属于保护程度较低的物种。
【地理分布】
高山棘尾雀的地理分布指向南美洲的秘鲁南部和玻利维亚北部的特定高海拔地区,尤其是竹林密集的区域,如Chusquea竹林的地方,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