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鸮
英文名:Short-eared Owl
学名:Asio flammeus
【简介】
短耳鸮(学名:Asio flammeus)是鸱鸮科耳鸮属的一种中型猛禽。主要分布于除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外的全球各地,种类数量极为丰富,在北极圈亦能觅得其踪迹。
【外形特征】
体长34-43厘米,体重范围为206-475克,雌鸟略重于雄鸟。羽毛呈淡褐色,腹部颜色最淡,翅膀及胸部有条纹和斑点。翼尖附近有明显的淡色斑块。头宽圆,耳羽极短,不明显;前额白色,面盘灰白色,眼眶黑色,眼为鲜艳黄色。雌性面部盘色较深,雄性则更多呈现白色。幼鸟外表与成鸟相似,但羽色较暗且尖端多呈淡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各种环境之中,包括开阔平原、草地、沼泽及湖岸带等区域。擅长于傍晚及夜间活动,同时也能适应白天行猎。飞行时贴近地面,飞行动作舒展而带有滑翔。捕食以鼠类为主,有时也会捕食小鸟、蜥蜴、昆虫等。
【鸣叫特征】
在繁殖季节,短耳鸮会发出一系列低沉沙哑的声音,如“waowk”或“toot-toot”,并能发出响亮的“eeee-yerp”。而在季节外,则较少发出声响。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四月至六月,巢筑于地面草丛中或次生阔叶林朽木洞内。每窝产卵3至8枚,稀少时甚至可达14枚,卵呈纯白色,孵化期约24至28天,雏鸟时间约一周后便可独立飞翔。
【外型辨识】
短耳鸮比起长耳鸮具有较浅淡色的羽毛。长耳鸮有明显的耳羽簇,而短耳鸮几不可见,眼呈黄色,长耳鸮为橙色。短耳鸮倾向于在开阔地带筑巢与活动,而长耳鸮更偏好隐蔽的林地生境。
【物种区别】
短耳鸮比起长耳鸮具有较浅淡色的羽毛。长耳鸮有明显的耳羽簇,而短耳鸮几不可见,眼呈黄色,长耳鸮为橙色。短耳鸮倾向于在开阔地带筑巢与活动,而长耳鸮更偏好隐蔽的林地生境。
【保护状况】
短耳鸮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LC),但局部地区因农药滥用和栖息地破坏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可能下降。已被中国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列入CITES保护禁运名单中。通过发展科学的农业实践、保护栖息地等方式可以改善其生存状况。
【地理分布】
短耳鸮遍布大部分的大陆,从北美的广阔草原到南美草原,欧洲和亚洲的沼泽浅滩,乃至远至冰岛、夏威夷以及许多太平洋与大西洋中的小岛地。在中国为常见全境冬候鸟,北疆及东北部为繁殖鸟,在冬季可见其遍布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