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雀鹀科 > 艾草漠鹀属 > 艾草漠鹀
艾草漠鹀

艾草漠鹀

英文名:Sagebrush Sparrow

学名:Artemisiospiza nevadensis

【简介】
艾草漠鹀(学名:Artemisiospiza nevadensis),属于雀形目雀鹀科的鸟类,广泛分布在北美西部和墨西哥西北部。该物种在2007年和2009年的研究中被独立识别,并从Amphispiza属中区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属Artemisiospiza。

【外形特征】
艾草漠鹀为中型鸣禽,体长在12.1至15厘米之间,体重为15.3至21.9克,雄鸟比雌鸟稍大。上半身通常呈现出棕灰色,头部略显灰白,背部和翅膀更偏向棕色。其上半身呈现出深灰和灰棕色,下半身较为苍白,且有明显的深色条纹。额头前方有一白色斑点,细眼环,配以宽白须纹与白色下体和胸中央暗斑。其喉侧有黑色的颊纹,侧面和腹侧为淡灰褐色,同样带有暗色条纹。翼下缘有黄色斑块,尾巴深黑色,有时可以见到外羽和尾尖较浅的颜色。这种鸟类常有抬高尾巴的习惯。

【鸣叫特征】
这种鸟类的鸣叫表现为一套机械化的音符,节奏较慢,与其他相关属(如贝氏漠鹀)的鸣叫有所区别。

【生活习性】
艾草漠鹀栖息在西部北美及墨西哥的艾草灌木丛区域。这种鸟类通常夏季会在显著的枝头展示并唱歌。当不歌唱时,它们大多时间在地面上积极活动,藏匿于灌木丛中。它们在开阔干燥的环境中度过迁徙季节和冬季,这包括盐蒿、仙人掌和其他主导性沙漠灌木丛。具体的饮食习性和食源暂无详细研究资料。

【繁殖习性】
艾草漠鹀的繁殖期一般在春季的美国西部。雄鸟通常会选一处显眼的位置来展示并吸引雌鸟。然而,关于筑巢、产卵和照料幼鸟的具体详情尚待进一步观察与记录。

【外型辨识】
该物种与贝氏漠鹀外观十分相似,但通常颜色更淡,对比度更低,并且髭纹和背部条纹不如贝氏漠鹀显著。幼鸟的身体下部通常带有条纹,这个特征让人联想到黑喉漠鹀,但它们并没有旺盛的白色眉纹,且侧面的下体条纹更加明显。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分类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艾草漠鹀的繁殖区域位于美国中西部。而非繁殖期则分布至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