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燕鵙
英文名:Black-faced Woodswallow
学名:Artamus cinereus
【简介】
黑脸燕鵙(Artamus cinereus),属雀形目燕鵙科燕鵙属,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及小巽他群岛东部,包括帝汶岛。自1993年以来,南澳大利亚的卡奔塔利亚半岛由于不适当的火政导致植被增长,使得黑脸燕鵙数量有所下降。
【外形特征】
成鸟体长约为18至19厘米,体重为32至40克。背部和头部呈现棕灰色,面部从前额到喉部均为黑色,形成一个明显的黑色面罩。胸腹部和臀部较为浅色,主要为淡棕灰色;翅膀部分颜色较深,带有银色边缘;尾巴黑色但尖端呈白色。虹膜为棕色,喙为浅蓝灰色带黑色端点,腿为浅板岩灰色。幼鸟则在羽色和面部黑色上有所不同,同时还带有斑驳。
【鸣叫特征】
黑脸燕鵙非常善于发出鸣叫,其声音种类多样。例如,有嘈杂的叽喳声,类似欧乌鸫的警告叫声;也有较高、拉长的“tchiff-tchiff-tchiff”声音用于鸟间交流;还有一种柔和且含混了其他鸟类叫声在内的咏唱声。
【生活习性】
该鸟类栖息于开阔的林地和灌木丛中,通常不会进入密林。繁殖和定居是主要的生活方式,但在澳大利亚北部,也有一些迁徙行为记录。捕食以昆虫为主,特别是无脊椎动物。觅食活动多发生在空中,通过翱翔或低空掠食的方式获取昆虫。在大风天气,它们也会低飞或落至地面捕食。单独、成对或者与同样物种或不同物种的小群共同活动,不同条件下展示多样化的捕食策略。
【繁殖习性】
黑脸燕鵙主要在春季至初夏繁殖,约每年六月除外。繁殖群体通常由六只鸟组成。巢筑在树上、灌木丛(3至15米高)或人工结构如电线杆、高压塔等地方。巢的形态为浅开杯状,由根须、树枝和草制成,偶尔会用较细的材料进行内衬。一窝可以产1至5枚蛋,平均为3至4枚。孵化过程通常需要13至14天,少部分情况下需要17天。鸟巢中繁殖期大约为18天,幼鸟由成年鸟共同抚养。
【外型辨识】
黑脸燕鵙与其他燕鵙类物种的区别在于独特的黑色面具和灰褐色的羽毛。该物种有五个已确认的亚种,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这些区域被山脉和大分水岭等自然屏障隔开。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结果,黑脸燕鵙的保护等级为无危(LC),意味着尽管某些地区存在生境变化带来的生存压力,但该种群总体上并未面临严重威胁。
【地理分布】
黑脸燕鵲分布广泛,几乎覆盖澳大利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不过不包含东南沿海区。与当地一些鹦鹉如金肩鹦鹉以及其他雀类存在互动关系。主要栖息在澳大利亚的卡奔塔利亚半岛地区,以及与其他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区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