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牛背鹭
英文名:Western Cattle Egret
学名:Ardea ibis
【简介】
西牛背鹭(学名:Bubulcus ibis)是鹈形目鹭科牛背鹭属中的一种中型涉禽,常见于干燥生境,与大型哺乳动物共生。
【外形特征】
西牛背鹭体长约为46-56厘米,翼展88-96厘米,体重270-512克。其颈部短粗,整体姿态呈驼背状。非繁殖期成鸟全身白色,喙和腿呈黄色;繁殖期背部、胸部、头部会长出橙色羽毛,喙、腿和虹膜变为鲜艳红色,而雌雄的外观相似,雄性体型稍大,繁殖羽毛更长。幼鸟则缺乏彩色羽毛,喙色为黑色。
【生活习性】
西牛背鹭通常生活在干燥、开阔的环境中,包括草地、牧场、农田、湿地和稻田,尤其偏好与牛类或大型哺乳动物共生,以捕食其扰动出的小型昆虫和脊椎动物。繁殖和活动时间通常显得安静,在繁殖群体中发出低沉、沙哑的“rick-rack”的叫声。
【鸣叫特征】
西牛背鹭在繁殖群体中发出低沉、沙哑的“rick-rack”的叫声。
【繁殖习性】
西牛背鹭通常在靠近水源的林地、湖泊或河流附近的树林、沼泽或小岛构建巢穴,有时还会与其它涉禽共栖。繁殖时间从春季持续到秋季,雄鸟通过展示行为吸引雌鸟。巢由双亲共同构建,一般情况下为较为松散的树枝平台,每次产卵1-5枚,平均为3-4枚,卵为淡蓝白色,孵化期约为23天,雏鸟在孵化后9-12天能自我调节体温,在13-21天羽毛丰满,通常2周后开始离巢攀爬,30天时离巢,45天左右才能独立。
【外型辨识】
该物种分布广泛,包括欧亚大陆西部、非洲和美洲等地。在繁殖羽毛的状态下,西牛背鹭的背部、胸部和冠部会长出橙色羽毛;而在牛背鹭中,色彩稍显不同,且浅黄色羽毛会扩展到脸颊和喉咙区域。与较大的中白鹭相比,西牛背鹭体型较粗短,颈更短而头圆,喙则较短厚。
【保护状况】
西牛背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无危(LC)级别。由于农业活动的增加,以及其高繁殖率和有效的迁徙策略,该物种经历了显著的分布范围扩展和种群增长。
【地理分布】
西牛背鹭由林奈(1758年)首次通过科林命名,属名Bubulcus在拉丁语中意为“牧人”,反映了该物种与牛等大型哺乳动物的天然合作。1877年从非洲传播至南美洲,随后于1941年进入美国,并于1953年在北美建立了首个繁殖地,此后,这一物种在美国迅速建立了稳定且不断的增长的种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