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鸡形目 > 雉科 > 山鹧鸪属 > 红喉山鹧鸪
红喉山鹧鸪

红喉山鹧鸪

英文名:Rufous-throated Partridge

学名:Arborophila rufogularis

【简介】
红喉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rufogularis)属于鸡形目雉科山鹧鸪属,是一种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常绿阔叶林的鸟类。其学名来源于拉丁文的“rufus”代表“赤褐色”,而“gularis”意为“喉咙”,契合着其红褐色而独特的喉咙特征。

【外形特征】
红喉山鹧鸪体长在26至29厘米之间,重约325至430克(雄),雌鸟略轻,可重261至386克。雄性和雌鸟头部的基本特征相似,但雄鸟的背部橄榄褐色并带有黑色状斑纹,头上的灰色眉纹延伸至腮部,头顶为橄榄褐色并具备黑色斑纹,喉咙和下喉为橘红色伴有黑色斑点,胸腹蓝灰色,侧身带有橙白色点缀。雌鸟的颜色则较为柔和,下巴和喉咙上的黑色更少,腹部的白色斑点较繁,冠部较暗棕色。幼鸟颜色比成鸟轻淡,喉咙更接近浅橘色,下身显得灰色,背部和侧翼有棕色的斑纹。

【鸣叫特征】
红喉山鹧鸪的叫声分为求偶鸣叫和哨鸣。其鸣叫响亮清晰,在黎明和黄昏最为显著,常在一片区域进行指挥和应答,雄鸟不断发出清脆、有节奏的哨声并渐次提升,雌鸟会回应一连串尖锐的"kuitum-kuitum"音节为其配道。

【生活习性】
红喉山鹧鸪更喜欢栖居在海拔1200至2500米的茂密森林内,尤其偏爱于溪谷附近,常形成由5至10只鸟组成的集群活动,以植物的种子、果实和偶发的陆生昆虫为食。其善于快速奔跑和躲藏于植被中,一般不会轻易起飞。

【繁殖习性】
每年4月至8月为繁殖季,雌鸟在地面凹陷上筑巢,底垫少量干草和叶片即可。每窝产4~9枚白色蛋,孵化期约为20至24天,产卵期间雌鸟独自负责孵卵。

【外型辨识】
红喉山鹧鸪以其独特鲜艳的红色下喉咙为特点。

【物种区别】
红喉山鹧鸪由多个亚种组成,根据分布区域的位置差异,不同亚种在咽部颜色及斑纹图案颜色分化方面有着显著差异。

【保护状况】
在其最大的分布区因森林砍伐和人为狩猎活动导致种群数量趋于下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名录。但因其广泛的分布范围仍被国际自然保护机构评估为无危(IUCN LC)级别。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东洋界,包括印度北部、中国西南部及东南亚地区,海拔多介于600至3000米。栖息地的低限和上限均可根据地理和季节而有所不同。分布区有沉积森林层存在的情况下,则多栖息于橡树林、月桂及杜鹃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