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山鹧鸪
英文名:Sichuan Partridge
学名:Arborophila rufipectus
【简介】
四川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rufipectus,英文名:Sichuan Partridge)是鸡形目雉科山鹧鸪属的一种特有物种。别名还包括荀鸡和砣砣鸡。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中南部,尤其在四川南部及云南东北部的特别区域。
【外形特征】
四川山鹧鸪的体长约为28至30.5厘米。雄鸟通常体重约为410至470克,雌鸟则为350至380克。雄鸟拥有特殊的体色和特征,包括宽阔的栗色胸带、前额上的白眉纹、红褐色并带有黑色条纹的冠羽、黑色眼周、橙红色的耳羽斑块,蓝灰色的两胁带有白色羽轴条纹和栗色的羽毛边缘,腹部为白色且下腹部淡黄色,背部棕色,覆羽具有黑色边框和宽阔的栗色边缘。雌鸟的体型略小,喉咙和下巴呈淡黄色且被灰色胸带环绕,两胁有较为苍白的条纹。
与环颈山鹧鸪相比,四川山鹧鸪的喉部主要是白色,胸部有赤褐色。该鸟体型较棕胸竹鸡和灰胸竹鸡更大,尾巴更长,头部图案明显不同,胸部侧面和两胁有明显的暗色斑点。
【生活习性】
四川山鹧鸪栖息在海拔1000至2250米的亚热带和温带的混合常绿阔叶林及次生林中。它们偏好树冠密集、灌丛丰富、落叶层深厚且接近水源的环境,尤其是向阳坡面的森林。这些环境为它们提供了觅食和藏身的地方。
其主要食物包括橡实、胡颓子果、悬钩子等果实以及部分昆虫。它性情机警,善于隐蔽。在地上奔跑迅捷,面对威胁常常静止不动或迅速逃离,在迫不得已时才飞行,但飞行距离通常不远。
【鸣叫特征】
这种鸟类会发出一系列响亮且上升的哨音。尤其在黎明和黄昏时分会进行二重唱式的领土鸣叫,持续时间可达半小时。规律的鸣叫活动通常在日出后的前四个小时和傍晚出现,此外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内也有可能发出鸣叫。
【繁殖习性】
繁殖通常在每年的4月至6月。雌鸟独自孵化数量在3至7枚之间的卵,雄鸟则在孵化期后陪伴一小段时间。巢一般建在树根附近。卵呈现纯白色,大小为43至48毫米 × 31至34毫米,重量约为23至24克。
【保护状况】
四川山鹧鸪主要面临狩猎、农业扩张、非法伐木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其他形式干扰。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的濒危物种(EN),同时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濒危种。
【地理分布】
四川山鹧鸪仅分布在中国特定的区域,如四川西南部的屏山、甘洛、马边、峨边等地,而在中国的其它地方则并没有发现该物种。从19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颁布了禁伐令并开展了植树造林等一系列保护策略,使得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并恢复了阔叶林,帮助该物种数量有所回升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