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头鹦哥
英文名:Dusky-headed Parakeet
学名:Aratinga weddellii
【简介】
暗头鹦哥(英文名:Dusky-headed Parakeet,学名:Aratinga weddellii)属于鹦形目鹦鹉科锥尾鹦哥属的小型新热带鹦鹉,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亚马逊盆地一带。
【外形特征】
暗头鹦哥体长约25至28厘米,体重介于95至115克之间。这种鹦鹉的第一级飞行羽为黑色且具备蓝色尖端,其余翅膀羽毛为绿色,带有蓝色或黑色的尖端。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灰褐色的头部,羽毛带有轻微细化的蓝灰色边缘,呈现出犹如鳞片状的效果。眼睛周围裸露的皮肤颜色是黄白色。下腹部为柠檬黄绿色,背部至臀部主要为绿色,带有模糊的暗色条纹,飞行时非常醒目。
【生活习性】
暗头鹦哥通常偏好栖息于河边森林、沼泽林带和林缘地带,还会出现于咖啡种植园等人类活动区域。它们常常组成大小不等的群体,在食物充沛时可达75至100只个体不等。暗头鹦哥主要以种子、水果、坚果、浆果和花朵为食,有时也会飞至河流边的森林觅食富含矿物质的土壤来补充矿物质。
【鸣叫特征】
它们通常在觅食活动时相较隐蔽,飞行时才会发出由沙哑和尖锐音调构成的独特鸣叫。
【繁殖习性】
繁殖年龄通常在每年的2月至8月之间,一些分布区域也可能在4月至6月之间。暗头鹦哥一般选择掘空的树洞或白蚁巢穴来筑巢。成鸟存在使用旧的啄木鸟洞筑巢的行为。繁殖期间每次产卵3至4枚。由雌鸟负责孵化,约24天后孵化出雏鸟。出壳后的雏鸟在鸟巢内居住约50至55天,期间仅由雌鸟喂养。
【外型辨识】
通过灰褐色的头部与绿色体羽之间的对比以及翅尖的深蓝色条纹,容易区分暗头鹦哥。区别于其它锥尾鹦鹉的特性还包括眼周黄白色的裸露皮肤。
【物种区别】
区别于其它锥尾鹦鹉的特性包括灰褐色的头部、绿黄色的眼周裸露皮肤及独特的鸣叫声。
【保护状况】
暗头鹦哥在全球范围内并未受到严重威胁,已被列入CITES附录II中作为重点保护对象。该物种在多数分布区域内的数量仍然广泛,即使是在退化的和有人居住的地区。然而,随着林业开发和道路建设等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数量似乎有上升趋势。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个分布国家已纷纷禁止野生鹦鹉的出口以保护该物种。
【地理分布】
暗头鹦哥的分布范围从哥伦比亚东南部延伸到玻利维亚中部,覆盖了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巴西东北部和西北部的特定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