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秧鸡
英文名:Snoring Rail
学名:Aramidopsis plateni
【简介】
普氏秧鸡(英文名:Snoring Rail,学名:Aramidopsis plateni),是鹤形目秧鸡科的成员,也是普氏秧鸡属的唯一物种。这种大型不能飞行的鸟类,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及其附近的布顿岛,在这片区域,它们栖息于低地至山地的湿润森林,偏好于竹林、藤蔓和攀缘植物等密集植被环境。
【外形特征】
成年普氏秧鸡的身体长度约为30厘米,体重在143至160克之间。它们的背部及前胸至上胸的部分为灰色,下巴为白色,而颈部侧面和后部则呈现出鲜艳的红褐色斑块。雄性和雌鸟在外形上的区别较小,但仍有细微差异。雄鸟的腿为黑色,喙呈棕色并向下弯曲,虹膜为黄色。雌鸟则呈现出稍微不同的特征,如显著的红褐色颈部后部,较少的白色下巴,虹膜为红色,喙的颜色为奶油色和红褐色,腿为蓝灰色。
【生活习性】
普氏秧鸡以螃蟹为主要食物来源,同时也会捕食一些小的蜥蜴等猎物。它们在低地至山地的湿润森林中活动,偏好于竹林、藤蔓和攀缘植物等密集植被环境。
【鸣叫特征】
普氏秧鸡的叫声独具特色,通常会发出一连串短暂的喘息声后接上一种类似呼噜的“ee-orrrr”声,并且还会有较为低沉的“hmmmm”声。
【繁殖习性】
据有1983年8月观察到一只成鸟携带两只幼鸟的报告。然而,关于其具体的繁殖行为记录不多。
【外型辨识】
普氏秧鸡上体具棕红色翅膀,相比其他本地秧鸡,展现出体型更大和更强健的喙的特点。蓝脸秧鸡与之体型相近却在颜色上有色差;带纹秧鸡上体、胸部和头部有强烈标记,而石板胸秧鸡则上体带条纹且体型较小。
【物种区别】
普氏秧鸡自1972年起受印度尼西亚法律保护,然而,由于栖息地丧失、人类活动及外来物种带来的威胁,种群数量有所下降。普氏秧鸡在现存的保护区,如洛雷林杜国家公园、博加尼那尼瓦塔邦国家公园以及唐科科—杜阿苏达拉自然保护区等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然而,保护状况仍面临挑战。
【保护状况】
普氏秧鸡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VU)物种。
【地理分布】
普氏秧鸡主要分布在海平面到1,300米的高度范围内的区域。它们栖息在苏拉威西岛北部、中部和东南部的低地至山地的湿润森林,特别是潮湿的地域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