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耳捕蛛鸟
英文名:Spectacled Spiderhunter
学名:Arachnothera flavigaster
【简介】
大黄耳捕蛛鸟(学名:Arachnothera flavigaster)是雀形目太阳鸟科捕蛛鸟属中的一个物种,也是该属中体型最大的代表。这种鸟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低海拔森林地区。
【外形特征】
大黄耳捕蛛鸟拥有长而弯曲的喙,成年体型羽毛主要呈橄榄色,背部略显绿色,腹部及两侧则偏黄色,翼羽边缘带有亮橄榄绿带明亮的金黄色光泽。它们头部有大的黄色耳斑和宽广的眼环,虹膜呈褐色,喙部基部略带红色,腿色较浅呈褐色。雌雄鸟外观相似,幼鸟特征尚未详细描述。
【鸣叫特征】
其叫声尖锐,常发出类似于“chit-chit”的声音,此外,它们还会在飞行或停栖于栖木上时发出“tak”、“cha-tak”、“cha-ta-tak”及变体音。
【生活习性】
大黄耳捕蛛鸟通常栖息在低地森林、沼泽森林以及次生林等多种生境中,也偶见于森林边缘、种植园和花园等人工栖息地中。它们偏好香蕉树和姜科植物附近。大黄耳捕蛛鸟的食物来源包括昆虫、蜘蛛、花粉、果实及花蜜等,通常以单独或成对的形式觅食;有时会组成小群体聚集在一些果实丰富的区域。
【繁殖习性】
繁殖期相对集中,特别是在马来半岛,筑巢通常在2月,交配则最早可在4月中旬观察到。孵化期通常发生在3月、6月、9月和11月。雌鸟在婆罗洲于4月产卵,雄鸟睾丸在7月到8月期间有所增大。其巢构造为一个圆筒形或带壶状结构,由紧凑的植物纤维构成并内衬种子绒毛,直径约90毫米,深度约77毫米,内径约77毫米,内深约为50毫米。巢通常建于椰子叶下侧或大型橡胶树叶之间,高约5.5至13米。每年每次产卵量为2枚卵,卵壳无光泽,灰绿色并带有一些暗灰色至棕色的斑点。
【外型辨识】
大黄耳捕蛛鸟可以通过其特定的黄色眼环和耳斑来与其他捕蛛鸟区分。该物种与小黄耳捕蛛鸟相似,但体型较小且眼环较窄,前者胸部具淡色条纹,后者胸部则是单一颜色,此外前者的喙稍长且更为纤细。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评估,大黄耳捕蛛鸟被列为无危(LC)等级物种。但是,该物种仅在部分地区存在,例如马来西亚塔曼国家公园和婆罗洲的丹南谷保护区。根据地点不同,在马来半岛地区,橘黄耳捕蛛鸟可为常见至罕见,新加坡主岛已消失,而在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分布极其有限。
【地理分布】
大黄耳捕蛛鸟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地区,其种群大小可通过保护其生态环境的方式得以维持。它们的分布范围相当宽泛,海拔高度可以从海平面向上到300米,在马来半岛可达1100米,在苏门答腊可达1500米,甚至在有的地方可达1800米,常见于1600米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