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额金刚鹦鹉
英文名:Red-fronted Macaw
学名:Ara rubrogenys
【简介】
红额金刚鹦鹉(学名:Ara rubrogenys)属于攀禽目、鹦鹉科的金刚鹦鹉属。它们仅见于玻利维亚特定半干旱山区,由于前额亮红色而得名。
【外形特征】
红额金刚鹦鹉体长55-60厘米,体重425-550克,雌雄两性体羽颜色相似。它们的前额、面颊以及大腿上装有鲜艳的红色羽毛;在翅膀前端微曲边缘、翅膀覆羽内侧和臀部显现少许橘红色,且内侧覆羽大部分为橄榄黄色。主翼羽和尾羽呈引人注目的蓝绿色,总体鸟体为橄榄绿色,面部附近有保护性的白色裸皮,环绕眼窝的皮肤为苍白。
【生活习性】
红额金刚鹦鹉通常以群体形式活动,非繁殖季节集聚品种分散的山谷和农业区域。早起傍晚的觅食习性包括寻找地面各种食物,如干谷皮、浆果、水果和各种种子,特别是未熟的玉米和花生。同时,它们也非常擅长用钝舌吸食果肉,发掘开坚果。
【繁殖习性】
红额金刚鹦鹉主要分布在玻利维亚中南部的干旱山谷,集中在圣克鲁斯西部、南科恰班巴南部、丘基萨卡北部和波托西东北部地块。繁殖季节一般在2-4月,通常在悬崖缝隙或树洞筑巢,这期间可产生1-3枚卵。成熟后幼鸟通常有70至73天的孵化期。
【外型辨识】
红额金刚鹦鹉的主要特征是前额、面颊以及大腿上装有鲜艳的红色羽毛;在翅膀前端微曲边缘、翅膀覆羽内侧和臀部显现少许橘红色,且内侧覆羽大部分为橄榄黄色。主翼羽和尾羽呈引人注目的蓝绿色。
【保护状况】
红额金刚鹦鹉受到《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I保护等级,并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由于栖息地过度开发、农业扩张和非法猎捕,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导致当前仅估有数百只繁殖个体在野外存活。
【地理分布】
红额金刚鹦鹉主要分布在玻利维亚中南部的干旱山谷,集中在圣克鲁斯西部、南科恰班巴南部、丘基萨卡北部和波托西东北部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