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雨燕
英文名:Pacific Swift
学名:Apus pacificus
【简介】
白腰雨燕,又名太平洋雨燕,是中国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鸟类。学名为Apus pacificus。其俗名还有白尾根麻燕、大白腰野燕。该鸟以其独特的飞行姿态及腰部显著的白色斑点为特征,遍布于东亚至澳大利亚,在迁徙期间可见大量群体飞行的壮观景象。
【外形特征】
白腰雨燕体长约18厘米,翼展43-54厘米,具有深叉尾和宽阔的头部。全身黑褐色,喉咙灰暗。腰部有显著的白色马鞍状斑纹。翼部主要为黑色,但下半部分为棕色。腹部边缘泛白,形成特有的鳞片状外观。
【鸣叫特征】
通常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形状如“trilled tsiririri”或更加粗犷的“spee-eer”。
【生活习性】
白腰雨燕适应广泛的生境,从北极到热带都可见其踪影。特别倾向于人类居住区周边活动。冬季时更偏好在低地栖息,而在澳大利亚,则能被发现在干旱地区、城镇及海岸。
【繁殖习性】
繁殖期间,白腰雨燕在岩石洞穴、垂直岩壁裂缝或屋檐下筑巢。巢以唾液粘合的半杯状形式,通常产卵2-3枚。孵化期大约17天,雏鸟则在40.5天左右离开巢穴。该鸟巢建造时由父子双方共同参与,实现高效筑巢。
【外型辨识】
白腰雨燕因其独特的飞行姿态及腰部显著的白色斑点为特征知名。
【保护状况】
IUCN将其评为无危(LC),但事实上其种群广泛且数量稳定,非常适配自然栖息地。此外,该鸟拥有敏捷的飞行技巧和经过适应的良好筑巢习性,并具有高抵抗力于长途迁徙。
【地理分布】
繁殖主要分布于从西伯利亚中部到堪察加半岛和日本,越冬区域则覆盖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全区均可见稳定数量族群。中国除了西北部少数地区,其余地方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