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白腰雨燕
英文名:Blyth's Swift
学名:Apus leuconyx
【简介】
布氏白腰雨燕(学名:Apus leuconyx)是一种雨燕目雨燕科的小型鸟类。它与家燕外形相似,但属于完全不同的雨燕目。雨燕科鸟类的学名Apus源自希腊语“απους”,意为“无脚”。布氏白腰雨燕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昆虫,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飞行,仅在悬崖峭壁上筑巢繁殖。
【外形特征】
布氏白腰雨燕具有狭长的尖锐翅膀和深黑色的深叉形尾巴。它的头部呈棕色,眼斑边缘略呈黑色,耳羽呈淡黑色。背部呈亮黑色,形成对比的是较窄的白色臀部,宽度平均约10毫米,显示有轻微的暗色条纹。翼下部分较浅,次级飞羽轻微具淡色边缘。其喉部具宽大的灰白色斑块,几乎覆盖整个喉部,边缘模糊,常延伸至上胸部并伴有斑点。从下胸到腹部的颜色逐渐加深。
【鸣叫特征】
布氏白腰雨燕的常见叫声为尖锐、刺耳、呼啸或芦苇般的“sreeeeerrr”,但具体的叫声特征尚未充分描述,可能与白腰雨燕不同。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栖息于多种环境,但冬季多分布于低地。繁殖季节时,它们常居住于中高海拔山区,分布范围包括巴基斯坦海拔2,300米、尼泊尔3,800米和不丹海拔1,000-3,000米的温带及亚热带森林。布氏白腰雨燕属于短距离迁徙鸟类,在印度次大陆的低海拔地区广泛活动。它们与普通雨燕和小雨燕一起觅食,飞行高度较高,并常群居生活。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一般定为尼泊尔Langtang地区3月至5月,不丹从3月底至6月底。每个繁殖群通常有5-20对鸟,一个山谷最大可容纳6个类似的繁殖群体。它们选择黑喉毛脚燕巢或悬崖裂缝筑巢,使用唾液粘合草茎等材料。每次产2-3枚白色的蛋,大小约22.7×15.0毫米,孵化期约18-19天。
【外型辨识】
布氏白腰雨燕颇为近似白腰雨燕、印支白腰雨燕和华西白腰雨燕,但它有着较狭窄的白色臀部条纹,强劲的马鞍色效果,白色下体羽毛边缘较少以及一些形态结构上的差异。与华西白腰雨燕相比,布氏白腰雨燕喉部斑块更宽,上胸部颜色较浅。
【保护状况】
布氏白腰雨燕的保护级别为IUCN NE(未评估)。该物种繁殖于巴基斯坦的中部至高山地带、尼泊尔、不丹和印度东北部的中高海拔地区,冬季则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和斯里兰卡等低海拔地区。
【地理分布】
布氏白腰雨燕与华西白腰雨燕相比,喉部斑块更宽,上胸部颜色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