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辉椋鸟
英文名:Short-tailed Starling
学名:Aplonis minor
【简介】
短尾辉椋鸟(学名:Aplonis minor),属于雀形目椋鸟科辉椋鸟属,是一种羽色极具光泽,以绿黑色和红色眼睛为特色的小型鸟类。其分布范围包括东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小巽他群岛及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
【外形特征】
成鸟身长约18厘米,体重范围在39至45克之间,尾部较短。身体覆盖着一种闪亮的黑绿色光泽,尤其是头部、颈部、喉部和胸部呈现出更为显著的青铜紫色色块;此外,翅膀和尾部呈现黑色,次级飞羽反射绿光。该鸟种的虹膜为鲜红色,喙和腿均为黑色。幼鸟则表现出暗棕色的体色,伴有绿色光泽的头部和背部边缘,下体色彩较淡。
【鸣叫特征】
短尾辉椋鸟发出丰富多彩的鸣叫声,主要包括尖锐、清脆的金属质感音调,例如“seep”声作为接触鸣叫,“teek teek”作为飞行中的警戒声,短促而清晰的口头沟通音以及含糊的“chilanc”音。
【生活习性】
它们栖息于森林和森林边缘地带,偶尔也会出现在低海拔地区的耕作区和村落附近。在爪哇及巴厘岛,它们偏爱靠近森林边缘的耕作区。它们多在一天比较活跃的时段内觅食,主要摄取水果、浆果和昆虫,有时也食用咖啡浆果。这些鸟通常以小型群体活动,共同寻找食物并聚集在夜间共同栖息地中。
【繁殖习性】
关于繁殖的信息相对有限,但据观察,4月期间在棉兰老岛发现一些生殖器官已经增大的个体现象。通常在树洞内筑巢,也可能在枯木内挖掘巢穴,以集群或单独的方式进行繁殖。蛋壳为蓝绿色,通常带有细小的棕色斑点。
【外型辨识】
短尾辉椋鸟与亚洲辉椋鸟(Aplonis panayensis)在外形上最为接近,但短尾辉椋鸟拥有较短的尾部和喙形,头部带有明显的紫色光泽,而体色更铺绿色光泽,这是其别于亚洲辉椋鸟的显著特征。
【物种区别】
短尾辉椋鸟与亚洲辉椋鸟在外形上最为接近,但短尾辉椋鸟拥有较短的尾部和喙形,头部带有明显的紫色光泽,而体色更铺绿色光泽,这是其别于亚洲辉椋鸟的显著特征。
【保护状况】
其保护状况被列为无危(IUCN:LC)。
【地理分布】
短尾辉椋鸟广泛分布于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苏拉威西岛(即中央和南部)、小巽他群岛(东至罗芒和莫阿岛)、爪哇乃至巴厘岛,主要活动于华莱士区(Wallacea)局部地区,即处于传统的华莱士线东侧的地区。
【科学分类】
- 纲:鸟纲(Aves)
- 亚纲:今鸟亚纲(Neognathae)
- 目:雀形目(Passeriformes)
- 科:椋鸟科(Sturnidae)
- 属:辉椋鸟属(Aplonis)
- 种:短尾辉椋鸟(Aplonis mi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