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椋鸟科 > 辉椋鸟属 > 绿头辉椋鸟

绿头辉椋鸟

英文名:Tasman Starling

学名:Aplonis fusca

【简介】
绿头辉椋鸟(Tasman Starling,Aplonis fusca)是一种已灭绝的雀形目椋鸟科鸟类。该物种曾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诺福克岛和豪勋爵岛。由John Gould于1836年进行描述,并分为两个亚种:诺福克星椋鸟(A. fusca fusca)和豪勋爵星椋鸟(A. fusca hulliana),两者均已灭绝。

【外形特征】
绿头辉椋鸟体长约为20厘米,翼展约9.8-10.3厘米,尾长约为6.3-6.8厘米,嘴峰约1.3厘米,脚长约2.5厘米。雄鸟全身呈灰褐色,从头到喉咙区域呈现出金属绿色光泽。背部、臀部、上尾覆羽、翼覆羽及下体皆为灰色,但下尾覆羽是白色。喙黑色,眼橙红色;雌鸟特征相似,但绿色部位略显暗淡,喉部及侧面呈淡褐色,胸部为橙色,腹部和下尾覆羽为黄白色。

【生活习性】
绿头辉椋鸟主要栖息在森林中,以对的形式寻找食物。它们有着特别的目击因橙色眼睛而得“红眼”的称号,或者因其特有的叫声而被称作“cudgimeruk”。巢穴通常筑于死树洞或树蕨之中。

【鸣叫特征】
绿头辉椋鸟被称为“cudgimeruk”可能与其独特的叫声有关。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绿头辉椋鸟会在死树的洞穴或树蕨上筑巢。每窝产卵约4到5枚,蛋呈蓝绿色并带有红色斑点。

【外型辨识】
相较而言,豪勋爵星椋鸟体型更小,颜色更偏棕色和灰色,背部有更暗的绿色光泽。

【物种区别】
豪勋爵星椋鸟体型较小,颜色较浅,且背部有更深的绿色光泽。而绿头辉椋鸟则较大,全身呈灰褐色,并具有金属绿色光泽。

【保护状况】
绿头辉椋鸟的灭绝原因复杂,可能涉及欧洲引入鸟类的竞争、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坏等。它们最后在1923年灭绝了。

【地理分布】
绿头辉椋鸟原生栖息于澳大利亚诺福克岛及豪勋爵岛,两岛皆位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塔斯曼海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