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刺莺
英文名:Southern Whiteface
学名:Aphelocephala leucopsis
【简介】
白脸刺莺(学名:Aphelocephala leucopsis),英文名Southern Whiteface,是一种澳大利亚本土小型鸟类。主要栖息于澳大利亚南部干旱地区的干燥林地和灌木丛中。
【外形特征】
白脸刺莺体长约11.5厘米,上体灰褐色至灰棕色,下体白色,腹部有时带有灰色调或红褐色。两胁可能呈现灰色或红褐色。头部有明显的白色前额带,边缘为黑色,从额头中央延伸到喙基部。尾羽黑色,末端白色。幼鸟色彩与成鸟相似,但黑色面部条纹不如成鸟明显,翼上覆羽边缘为浅棕色。存在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和castaneiventris亚种。
【生活习性】
白脸刺莺主要栖息于澳大利亚南部的阿卡西亚(Acacia)和桉树(Eucalyptus)林地和灌木丛,特别是mulga林和mallee地带。它们通常成对或小群体活动,有时会形成较大的松散群落。这种鸟类主要在地面觅食,在小树和灌木中也有进行觅食活动。
【鸣叫特征】
白脸刺莺常常发出持续的尖锐颤音,类似仙鹟的声音但更响亮,同时也会发出沙哑的小责骂式叽喳声,以及‘wit, wit-awit’的飞行叫声。castaneiventris亚种的鸣叫声较为柔和,不那么有力,略带尖锐。
【繁殖习性】
白脸刺莺的繁殖季节通常分布在全年各月,7月至11月和3月至4月为高峰期。它们通常以成对方式筑巢,巢为穹顶状结构,侧面或顶部有入口,有时会用树叶覆盖。雌鸟通常产卵2到6枚,蛋色从白色到浅米色,布满棕色至红褐色斑块。孵化期可能是22天,之后雏鸟由双亲共同喂养。
【外型辨识】
白脸刺莺以独特的白色面部标记为显著特征,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两胁可能带有灰色或红褐色。
【物种区别】
白脸刺莺相比其他斑纹和栗胸同类,缺乏胸带,外观略显暗淡。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白脸刺莺被列为易危物种(VU)。
【地理分布】
白脸刺莺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西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偏好阿卡西亚木质栖息地,尤其在mulga和cheneopod灌木树种,包括盐生植物和蓝灌木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