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绣眼鸟科 > 笠原绣眼鸟属 > 笠原绣眼鸟
笠原绣眼鸟

笠原绣眼鸟

英文名:Bonin White-eye

学名:Apalopteron familiare

【简介】
笠原绣眼鸟(Apalopteron familiare,学名:Bonin White-eye)是属于雀形目绣眼鸟科的一种小型鸣禽。该物种主要分布在小笠原群岛,是该地区特有的物种。其总数量大约为15,600只成熟个体,被IUCN列为近危状态。

【外形特征】
刺原绣眼鸟成鸟长12至14厘米,体重约15克。头部呈黄色,头顶为金色且有明显的黑色三角形眼斑。上体以橄榄绿为主,带有些许灰调,翼羽边缘呈褐色,尾部为橄榄棕色。喉部也为黄色,下体呈现淡黄色,并伴有灰色的两胁。眼圈呈棕色,喙和腿均为深灰色。雌雄在外观上无明显差异,而幼鸟与成鸟相似。不同于其他刺原绣眼鸟亚种的是,亚种hahasima上体有黄绿色调,喙、跗跖较大。

【鸣叫特征】
其鸣叫声特点为甜美且变幻多样。清晨,刺原绣眼鸟约在日出前20至30分钟开始鸣叫,叫声类似“chew-i, chit-chit-pee, chot-chot-pee, ch-ee”或“tu-ti-ti, ti-titu-tuoo”。此外,它还会发出柔和的“pee-yu”、“weet”、“pit”还有爆发性的“tit-tit”等叫声。

【生活习性】
尽管广泛分布于残存的原生植被、花园甚至人类居住区内,它依然主要适应几种不同的生境。其主要饮食是由软果(例如,木瓜、金合欢、香蕉等)以及昆虫、蜘蛛、小型爬行动物等构成。此外,这种鸟在树上和地上觅食时,能展现其广泛的生态位。

【繁殖习性】
刺原绣眼鸟的繁殖期至少为3月至6月,特别是5月为主要时期。在繁殖期,它通常在原生森林中筑巢,巢以树叶、草、松针及苔藓构成圆形杯状结构。每窝产卵1至4枚,通常为2枚,一般在孵卵期14天左右情况下,雄鸟和雌鸟均会参与孵卵与喂养幼鸟的任务。

【外型辨识】
独特的黄色头部和黑色三角眼斑是这一物种最显著的特征。与引入的小岛鸣唱绣眼鸟不同,虽然两者在相同栖息地和食物资源上共享,但研究表明两物种之间没有负面的生态互动。

【保护状况】
由于人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的威胁,刺原绣眼鸟逐渐受到濒危的威胁,但其自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韧性。它对岛屿生态系统阳性度较高,作为重要的种子传播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理分布】
刺原绣眼鸟仅分布于小笠原群岛的几个岛屿,包括哈哈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