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咬鹃目 > 咬鹃科 > 非洲咬鹃属 > 黄颊咬鹃
黄颊咬鹃

黄颊咬鹃

英文名:Bare-cheeked Trogon

学名:Apaloderma aequatoriale

【简介】
黄颊咬鹃(学名:Apaloderma aequatoriale),是咬鹃目非洲咬鹃属的鸟类。这一物种活跃于西非低地雨林内部,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独特的黄色裸露面部皮肤和带有光泽的绿色头部及背部。

【外形特征】
成年黄颊咬鹃体长达到28-31厘米。雄性个体特征明显,具有白色至绿色的喙端并带有黄色基部。头部至中胸及整个上体呈现蓝绿色的光泽,下胸为粉红色,翼板则带有细纹的灰黑色相间,尾羽的上部呈现出蓝绿色,中央羽为紫色,外侧三羽大部呈白色,下尾大多呈现白色。雄性黄颊咬鹃的鸣叫声是连续下降的'chuu'音符,持续6-8个音符,间隔约15-20秒,叫声时牵涉到巢穴喂食情景下的低沉哼鸣。雌性面部多为棕色,喉部和胸部染有肉桂棕色,同时幼鸟外观类似雌鸟,仅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更暗淡,具备白色眼环及面部垂饰,其次级飞羽内侧则有较大程度的白色尖端。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原始低地雨林、封闭冠层沼泽森林、低洼区域的藤蔓繁生的洪水森林和冠层保护较好的砍伐森林。这一物种以其捕食大型绿毛虫、甲虫、蛾类、螳螂和直翅目昆虫而闻名,亦会捕捉软壳蜗牛及草或苔藓纤维。其捕猎方式类似燕尾(Dicrurus),有时甚至会追捕至地面进行捕食。

【鸣叫特征】
雄性黄颊咬鹃的鸣叫声是连续下降的'chuu'音符,持续6-8个音符,间隔约15-20秒。雌性和幼鸟的鸣声与雄鸟不同,表现为棕色面部和肉桂棕色喉部。

【繁殖习性】
繁殖行为中,黄颊咬鹃展现出明确的一夫一妻制特征。雄鸟会选择枯木中2-8米高的树洞作为巢穴,通常产下白色到浅粉色的两枚卵,孵化期约为16天。雏鸟期间会持续受到双亲共同照料,直到成长,幼雏饲养期同样为16天左右。

【外型辨识】
参与唱歌聚集可能是繁殖行为的一部分,但具体功能目前还不明确。参与该活动的通常有3至10只成年雄鸟,会进行连续鸣叫。

【物种区别】
黄颊咬鹃与绿颊咬鹃具有显著区别:绿颊咬鹃体型更小,尾巴比例更短,面部并无明显的蓝色斑点而代之以黄色裸露区,下尾也无棕色斑点。

【保护状况】
基于IUCN的评估,黄颊咬鹃被列为无危物种(LC),但具体区域内不同栖息地的密度情况不一,如在加蓬只有每10公顷一只歌唱雄鸟,而刚果的奥扎拉和努瓦巴莱-恩多基国家公园,每10公顷内可达到三对的较高密度状况。

【地理分布】
黄颊咬鹃分布广泛,见于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加蓬和尼日利亚。繁殖期一般在一月到十一月,高峰期为一月至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