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咬鹃目 > 咬鹃科 > 蓝尾咬鹃属 > 蓝尾咬鹃
蓝尾咬鹃

蓝尾咬鹃

英文名:Javan Trogon

学名:Apalharpactes reinwardtii

【简介】
蓝尾咬鹃(Apalharpactes reinwardtii),学名为Apalharpactes reinwardtii,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咬鹃目、咬鹃科、蓝尾咬鹃属。

【外形特征】
雄性蓝尾咬鹃体长约34厘米,头部呈现黄绿色,上体蓝绿色,翼羽上带有黄色条纹,尾部深金属蓝色。喉部和腹部为黄色,胸部分有淡灰绿色的条带。喙为红色,眼周蓝,脚呈橙色。与外形相似的苏门答腊咬鹃相比,蓝尾咬鹃体型更大,尾部更长,喙更粗,臀部呈现绿色。

雌鸟翼羽的黄色条纹则较为浅淡、窄小,与雄鸟有所区别。

【生活习性】
蓝尾咬鹃通常安静地在森林中的树层停留,偶尔会与其他鸟类一同觅食。飞行时,可以听到它们引起的风声。该物种主要栖息于山地雨林的下层,飞行距离多见于较低的山坡。

【鸣叫特征】
通常发出构成下降颤音的尖锐叫声,且偶尔发出音量较大的“turrr”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多见于4月至6月,8月,9月,10月和12月。最多记录到的是11月,共5只鸟可能构成一个家庭单元。每次繁殖,蓝尾咬鹃通常产卵1至2枚,最多时可达3枚。

【外型辨识】
根据IUCN红皮书,蓝尾咬鹃的保护等级被列为“易危”(Vulnerable, VU)。

【地理分布】
蓝尾咬鹃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的火山带,栖息于海拔900至2500米的山地森林中。它们主要分布于以下地区:Halimun、Salak和Gede-Pangrango山脉。

【物种区别】
蓝尾咬鹃曾经被认为与苏门答腊咬鹃属于同一物种,但因为明显的体型、重量及羽毛色泽差异,已被确认为独立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