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乌夜鹰
英文名:Dusky Nightjar
学名:Antrostomus saturatus
【简介】
美洲乌夜鹰(英文名:Dusky Nightjar,学名:Antrostomus saturatus)属于夜鹰目夜鹰科卡氏夜鹰属。它主要分布于哥斯达黎加中部至巴拿马西部的高地云雾森林边缘区域,生活在海拔1500至3100米的地区。
【外形特征】
美洲乌夜鹰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夜行性鸟类,全长大约在21到25厘米之间。雄性的上体为烟黑色,带有细小的红肉桂色斑点,面部部分呈现红肉桂色。它的中央尾羽为烟黑色,带有红肉桂色条纹,最外侧三对尾羽具有宽阔的白色尖端,条纹较少。翅膀呈深黑色,带有红肉桂色的条纹;喉咙和胸部为烟黑色,散布着白色斑点,还有一条狭窄的白黄色分隔带。腹部为肉桂色到黄色,带有狭窄的黑色条纹。雌鸟外观与雄鸟相似,但红色肉桂色标记更大,整体颜色更红。幼鸟比成鸟更为淡雅,颜色偏向红肉桂色。
【生活习性】
美洲乌夜鹰栖息于高海拔地区云雾森林的边缘地带,偏好在草地或开阔地带活动。它们主要在夜间觅食,通过从几米高的栖木上突袭飞行中的昆虫,如甲虫和蛾类。
【鸣叫特征】
雄鸟的鸣叫声为颤音双音节口哨声“prurrr prureee”或“prurrrr prruwhip”。这种鸣叫声通常在繁殖季节从树梢发出,有时甚至在满月之夜也会持续鸣叫。
【繁殖习性】
美洲乌夜鹰的繁殖季节通常从2月持续至4月。已知的繁殖巢是一个位于草丛和蕨类植物间的浅凹处,用草地衬垫而成,并且内含一枚卵。
【外型辨识】
与美洲乌夜鹰相似的三声夜鹰相比,其体型较小,羽毛颜色更多接近红肉桂色,喉部有一条黄色带,翅膀上没有明显的白色主翼覆羽条纹。雄鸟的最外侧尾羽有宽阔的白色尖端而雌鸟则带有更明显的黄色痕迹。
【保护状况】
美洲乌夜鹰的保护状况在IUCN红色名录上被列为LC(无危)级别。
【地理分布】
美洲乌夜鹰分布于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中部至巴拿马西部的高山地区,在1500至3100米的云雾森林边缘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