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鹨
英文名:Upland Pipit
学名:Anthus sylvanus
【简介】
山鹨,学名:Anthus sylvanus,属于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鸟类。
【外形特征】
山鹨是中等体型的鸟种,体长约为150-166毫米,体重约18.7克。其上体为灰褐色,背部和肩部带有浅黄色,有显著的黑褐色纵纹。下体为淡黄色,胸部和侧腹有突出的黑褐色纵纹,腹部淡黄白色,而且虹膜颜色为深棕色,喙色为黑色(上喙)或淡粉红色(下喙,尖端暗色),腿也呈淡粉红色。
【鸣叫特征】
山鹨的鸣叫声独特,从显著的高点或飞行中发出,能重复发出“seetyu-seetyu”或“tyu-see, tyu-ee”,声音比较清晰,有时被描述为拉长的哨声“wichee wichee wichee”。
【生活习性】
山鹨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喜欢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灌丛、草坡地带,尤其偏好峻峭的山坡、草地或岩石。它们尾部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主要依靠寻找地面的小无脊椎动物为食。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为3月至7月,巢通常制作成杯状,位于隐藏的草丛或岩石下,由粗糙的草构成,内部铺以细草。每窝可以产下3-5枚卵,但这方面的资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巢有时也会被大杜鹃寄生。
【外型辨识】
山鹨与理氏鹨或布氏鹨的区别在于其上体条纹更加密集,胸部和腹部的条纹更为广泛且狭窄,喙更粗壮。
【保护状况】
山鹨被IUCN列入无危(LC)等级,但亦被列入中国林业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山鹨广泛分布于北巴基斯坦至中国东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及中国南部地区,如四川南部、云南至浙江和福建等地,也可能分布于缅甸北部和东北部。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区域,是一种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