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鹡鸰科 > 鹨属 > 理氏鹨
理氏鹨

理氏鹨

英文名:Richard's Pipit

学名:Anthus richardi

【简介】
理氏鹨(学名:A. richardi),又称为田鹨,是一种属于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鸟类。它们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中亚地带,为长途迁徙候鸟,每年冬季迁徙至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的低地。

【外形特征】
理氏鹨体型介于17-20厘米,体重可达25-36克,翼展范围在29-33厘米之间。该种类表现出典型而纤细的外观,通常很直立。下颚部为淡黄色,上喙为深色,外翻长且笔直,腿和趾较长。理氏鹨的棕褐色背部带有些许条纹,腹部颜色相较背部则更加白化,没有条纹。眉纹、眼圈和颊纹呈浅色,上翼末端则因其覆羽的浅色区而形成翼带。

部分地域亚种间存在变异。亚种A. r. sinensis相较于其他亚种体型较小,背部颜色也更为柔和。A. r. centralasiae则偏沙色,A. r. dauricus背部条纹更多。

【生活习性】
理氏鹨生活在开阔的乡村地带,尤其是肥沃、湿润的草地、草原和耕种地带。它们偏好在高产土质情况较好的地方栖息。在欧洲,它们常常被观察到在岬角和岛屿上出现。理氏鹨通常是单独或小群体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取食一些植物种子。

【鸣叫特征】
其叫声独特而响亮,类似家麻雀的叫声。飞行时呈现波浪形态且伴有一种爆裂式鸣唱,声音如“shreep”。

【繁殖习性】
理氏鹨的繁殖季通常发生在5月至7月之间。筑巢于草地、农田或湿地上,用枯草或苔藓覆盖成杯状巢,隐藏于草丛中。据知,每窝产卵数目通常为4-6枚,每枚卵的大小为约15.5-17.0毫米×19.0-22.0毫米,重2.6克左右。卵的颜色变化较大,主要是灰白或绿灰,带有黑褐色或紫色斑点。

雌鸟承担大多数孵卵任务,在孵化期间持续约两周。幼鸟为晚成性,由双亲共同护理直至能够独立生存。

【外型辨识】
理氏鹨体型介于17-20厘米,体重可达25-36克,翼展范围在29-33厘米之间。该种类表现出典型而纤细的外观,通常很直立。下颚部为淡黄色,上喙为深色,外翻长且笔直,腿和趾较长。

【物种区别】
理氏鹨归于鹡鸰科,其学名“Anthus richardi”中的属名“Anthus”源于拉丁语,意为草原的小鸟,种名“richardi”则是为了纪念查尔斯·理查德——法国博物学家。以与理氏鹨相似但不同种的其他鹨类为对比,田鹨、非洲鹨、山地鹨和稻禾鹨曾被划为同一物种Anthus novaeseelandiae。

该物种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亚种: 指名亚种Anthus richardi richardi分布在俄罗斯的西南地区;东北亚种Anthus richardi dauricus分布在俄罗斯东部及中国东北地区;新疆亚种Anthus richardi centralasiae在蒙古和中国新疆;俄罗斯亚种Anthus richardi ussuriensis主要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后是华南亚种Anthus richardi sinensis,繁殖范围遍及中国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冬季则向南迁徙到韩国和南部东南亚。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生物保护级别评估为无危(LC),展现该物种在自然界的广泛而稳定的分布。同时,我国也将其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理氏鹨繁殖区广至东亚辽远地带,远及中国东北。日常栖息地包括南西伯利亚、蒙古、中国北部、中部及东部、印度次大陆和亚洲东南部等地。其迁徙足迹也遍布斯里兰卡、新加坡以及接近北婆罗洲地带。迁徙的活动中,理氏鹨展现出部分个体在秋季向西迁徙的趋势,因而被记录在欧洲的多个地方,包括定期在英国、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出现在沿海观鸟场地。少数情况之下,理氏鹨亦曾于意大利、葡萄牙或摩洛哥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