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鹨
英文名:Meadow Pipit
学名:Anthus pratensis
【简介】
草地鹨(学名:Anthus pratensis),因其广泛分布及逃离特性,成为了人们研究的兴趣对象,也是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代表。这种小型鸣禽在欧洲、北非及亚洲北部地区均有栖息,其美丽而独特的特征使其在自然科学探索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科学分类】
草地鹨最初由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在其《自然系统》著作中进行物种描述,并归类为Alauda pratensis。该物种现已归入德国博物学家约翰·马托伊斯·贝希斯坦于1805年引入的鹨属(Anthus)。草地鹨为单型种,无亚种划分。种名pratensis源自拉丁语 “pratum”,意为“草地”。此外,托马斯·佩南特于1768年记录的“pipit”(鹨)名称,是模仿该物种叫声的拟声词。
【外形特征】
草地鹨体型较小,长约15厘米,体重在15至22克之间。这一物种的主要体色为棕色,上部羽毛带有深色的条纹,下部则呈现出黄白色至灰白色或黄褐色的效果,其尾部颜色深暗,边缘处可见狭窄的白色线条。与红喉鹨和树鹨相比,草地鹨体色更淡,条纹较轻,并且其歌声独特,具有加速结束的特点。
【鸣叫特征】
草地鹨生活在各类开阔区域,从草甸、牧场到沼泽地、盐沼甚至半荒漠地带。它们偏好在地形相对平坦的草地和空地中筑巢觅食。尤为有趣的是,该物种会利用如灌木丛、篱笆线或电线等高点作为庇护所,以便观察潜在的天敌。
【生活习性】
草地鹨广泛分布于帕拉尔特地区,从格陵兰和冰岛向东至俄罗斯的乌拉山区,南延至法国中部和罗马尼亚,甚至在高加索地区也能发现孤立的种群。大部分生物种群为迁徙鸟类,每年冬季它们会移动至南欧、北非和西南亚。而在西欧,这种鸟类则作为留鸟存在,尽管在冬季时部分个体会迁徙至海岸或低海拔地区以寻找食物。
【繁殖习性】
草地鹨繁殖期通常贯穿整个春夏,从3月底持续到8月底。在此期间,它们会选择茂密的植被处筑巢,每窝大约产下2至7枚卵,数目约在5个上下。孵化期大约为13天,通常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工作,雄鸟有时也会提供帮助。雏鸟在离巢后会受到双亲照料约两周。
【外型辨识】
草砺鸻主要以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在冬季则以禾本科、莎草科、灯心草科的种子和某些浆果为主。这类食物资源丰富,为草地鹨的生存提供了便利。它们有时也会成为灰背隼和灰泽𫛭等猛禽的猎物,同时也为孵化杜鹃雏鸟提供了重要的巢穴场所。
【保护状况】
草地鹨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无危(LC)”等级。在一些具体区域如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和英国高地,它们是常见的繁殖鸟类;而在分布范围的南部,数量则明显减少。草地鹨种群在过去17年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在法国的农田地区尤其明显,下降幅度高达68%。因此,保护该物种所需栖息地及监控其种群动态以确保稳定性显示出不容小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