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鹨
英文名:European Rock Pipit
学名:Anthus petrosus
【简介】
石鹨(学名:Anthus petrosus)属于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小型鸟类,主要分布于西部欧亚大陆的岩石海岸。其主要特征是灰褐色上部羽毛带有暗色斑纹,下体呈淡黄色至脏黄色,胸部及两侧具深棕色模糊斑纹。据全球数量估计,石鹨的总数约为408,000对,而挪威则是其主要分布地之一。
【外形特征】
石鹨的身长约为16.5至17厘米,体重为18至32.5克。头部呈烟灰色和橄榄色,背部有较弱的暗褐色条纹,下体颜色从淡黄到脏黄,胸部和两肋处有重而模糊的深棕色条纹。喙、腿和虹膜为深棕色或黑色,眼圈呈白色。雌雄主要相似,但雄鸟平均显得更加鲜艳。幼鸟的外观与成鸟相似,有时上部羽毛更偏棕色且条纹更明显。
【鸣叫特征】
石鹨的鸣叫声为一系列清脆的'cheepa'音符,随后是一串音量渐高的'gee'音,接着是一个短暂的颤音。此外,它们同时还发出尖锐的'wiisst'、'phi(s)t'或'tsup'等叫声。
【生活习性】
栖息于岩石海岸,有时也会出现在河口和湿地的内陆区域。石鹨正在海岸岩石地区觅食,以陆生蜗牛、蠕虫、小蟹、甲壳类、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食。冬季其饮食多为海鲜,如软体动物和甲壳类。
【繁殖习性】
石鹨繁殖期为每年的三月至八月。它们会在悬崖裂缝或植被下筑巢,每窝产卵4至6枚,孵化期大约为14至15天,且雏鸟在离开巢穴之前大约还会停留16天。雌性为主要孵化者,雄性则偶尔参与孵化任务。
【外型辨识】
相比草地鹨,石鹨体型较大且翅膀更长,腿色更深。与水鹨冬季羽翼相比,石鹨上体色泽更暗,且具有明显的暗色外侧尾羽特征。
【保护状况】
石鹨被IUCN评为LC(无危)级别。
【地理分布】
石鹨的分布范围覆盖了温带到北极的欧亚大陆西海岸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偶尔在冰岛也有繁殖记录。北方种群会迁移到欧洲南岸地区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