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鹨
英文名:Nilgiri Pipit
学名:Anthus nilghiriensis
【简介】
印度鹨(学名:Anthus nilghiriensis),属于雀形目、鹡鸰科、鹨属,主要生活在印度西南部的西高止山脉。
【外形特征】
印度鹨体长约17-17.5厘米。它们的背部条纹明显,头部拥有宽大的深黄至白色眉纹,耳羽较深,有时伴随暗色斑点;头冠、背部呈现土橄榄色甚至温暖的灰褐色,具绿黄色调,其冠部到肩部带有深棕色的条纹。胸喉、胸部和沿着两胁则显得更深黄褐色,腹部较淡;这些部位的条纹颜色鲜艳,最华丽的部分是尾巴上的白色楔形斑,翅膀为深棕色,边缘及尖端略带淡黄绿色。
【鸣叫特征】
印度鹨的叫声是一种微弱的'see see'声。鸣唱从地面上开始,由轻柔的犹豫声逐渐过渡到颤音式的加速状态,最后采取突变收尾的方式结束。
【生活习性】
通常栖息于高地的疏草原地带,也喜欢较低矮密集的草丛区域。海拔1500-2300米间的位置是它们最常活动的区域,也许会偶尔遇见1000米海拔的栖息地。在受到惊动时,它们会飞向附近寻得掩护的灌木或树木上。其食谱以草地内的小无脊椎动物为主。
【繁殖习性】
印度鹨的繁殖季节通常是在3月底到7月之间。巢一般是一种用草、根搭建而成的浅碗状结构,内衬细软草叶,并或许被毛发和茎随机填充,筑在树根交错区、草丛中心或地面低洼位置。每窝产出2-4个卵,但关于生物学上的生长细节仍不尽完善。
【外型辨识】
不同于田鹨,印度鹨在条纹模式上更为明显突出,特别是在头部的冠部和肩上,以及它宽厚白色眉纹的装饰,突显了下体的色彩斑纹,而且它的色系更为丰富。印度鹨不存在脸颊斑纹,并且它的尾巴较短。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9年的鸟类红色名录,印度鹨的保护等级为近危(NT)。
【地理分布】
印度鹨生活在印度南部的西高止山脉,具体分布在印度的卡纳塔克邦南部、喀拉拉邦、泰米尔纳德邦西部山区等。作为树鹨属中的一支且成员非候鸟,印度鹨在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