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鹨
英文名:Mountain Pipit
学名:Anthus hoeschi
【简介】
山地鹨(学名:Anthus hoeschi),隶属雀形目、鹡鸰科、鹨属,主要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其特征之一是粉红色的喙基。这种鸟在南非东部和莱索托的高山草甸和灌木丛中繁殖,通常海拔在2000米以上。繁殖季节从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冬季它们会迁徙至中非的热带草原地带。
【外形特征】
山地鹨的体长约为18.5厘米,体重大约在23.5至31克之间。其外观具有显著的黑色条纹,包括深棕色的眼眉,深棕色的眼纹和髭纹及黑色的颊纹。整体上部呈现棕色,带有厚重的黑色条纹,臀部条纹较少。翼羽为深褐色,边缘和尖端为淡褐色,小覆羽则为淡褐色。尾巴深褐色,第5根尾羽尖端淡黄白色,第6根尾羽大部分淡黄白色。下体为淡黄色,喉部较白,上胸部有短的黑色条纹,腋下和下翼覆羽淡黄色。虹膜呈现深褐色,喙为暗褐色,下颚基部粉红色,腿为橙褐色。
【鸣叫特征】
山地鹨在飞行或栖息时会发出“tchrit-chritchritchri”、“tsi-plu-tsi-plu-tsi-plu”或音调较低的“chiri-chiri-chiri-chiri”这类曲调。其中,鸣唱的声音更显深沉且富有变化性,显著区别于非洲鹨。另外,它在飞行时会出现“psiu”或“chiri”的叫声;巢穴附近发出的叫声则为“twit”,呈现缓慢重复的特质。
【生活习性】
山地鹨栖息于南半球温带高海拔草地区域,在冬季则迁徙至亚热带或热带草地区。它们常在灌木间奔跑觅食,偶尔也会停止在一处鸣唱,展示飞行时呈现的波浪形栖息和飞行习性。
【繁殖习性】
具体繁殖行为尚无详细记载可遵循。
【外型辨识】
依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9年的鸟类红色名录,山地鹨状态为近危(NT)。据估计,全球约有2500至10,000只成熟个体存在,最近的数据表明,分布范围在1987年到2014年间收缩了9%至40%。
【物种区别】
与非洲鹨相比,山地鹨缺乏黄色喙基,外尾羽毛显示淡黄色而非白色,且羽毛图案不如非洲鹨明确;与长嘴鹨相比,体型显得更为纤细,尾巴更长,并且脸部、背部和胸部上的条纹不显眼。
【地理分布】
山地鹨的繁殖区在南非东部的德兰士瓦和莱索托,而到了冬季它们则会迁徙至安哥拉东部、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部和赞比亚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