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鹨
英文名:Blyth's Pipit
学名:Anthus godlewskii
【简介】
布氏鹨(拉丁学名:Anthus godlewskii)是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得名于英国动物学家爱德华·布莱斯(Edward Blyth)。布氏鹨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南部、蒙古、中国北部以及西藏和印度的邻近地区,在冬季迁徙至南亚的开阔地带。
【外形特征】
体型约为18厘米,全身淡褐色,上体有纵纹,胸部颜色较浅。头部、背部乃至尾下有密集的黑色横斑,配以淡色羽缘显而易见,整个面部结构清晰。两翅上有明显的白斑,而胸部则带有斑驳的纵纹。
【生活习性】
布氏鹨主要栖息于开阔且贫瘠的地带,如干燥的岩石山坡、石质草原或干涸的河床,并在迁徙季节会进入开阔地带如稻田、草地或农田。它们主要以昆虫和蜘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捕食种子。这种鸟在地面上觅食。
【鸣叫特征】
雄性布氏鹨在求偶期表现出显著的领地行为,驱逐同种或异种鸟类以独占配偶。雄鸟还会通过在空中悬停并快速下降的方式来展示求偶特征。叫声为沙哑的短系列音调,且常伴随一种高叫的“chup”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开始于5月。布氏鹨的巢通常建造在地面,并由干草组成。一窝通常产3到5枚蛋,孵化期为12至14天,由母鸟孵化。
【外型辨识】
与理氏鹨相比,前者体型较小且后爪较短。与田鹨的区别在于翅膀斑纹有所区分。此外,在比对与理氏鹨的特点时,布氏鹨嘴型较短而尖锐,后爪弯曲,整个体色也趋向淡雅。
【物种区别】
与理氏鹨相比,前者体型较小且后爪较短。与田鹨的区别在于翅膀斑纹有所区分。
【保护状况】
布氏鹨的保护状况等级为“无危”(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这表明它尚未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但在超过20000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范围内,仍然需要特别的关注和保护措施。
【地理分布】
这种鸟的迁徙路线还包括东南亚、中东、土耳其、日本等地。其分布显示出与栖息地严格相关,作为典型的候鸟,它被证明具备很好的适应能力,热衷于寻找适宜的栖息环境以适应季节性的生存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