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雷鹨
英文名:Correndera Pipit
学名:Anthus correndera
【简介】
科雷鹨(Anthus correndera),隶属雀形目鹡鸰科鹨属。广泛分布于南美洲中西部,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南部、智利、福克兰群岛、巴拉圭、秘鲁、乌拉圭以及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和厄瓜多尔的西部及南部。
【外形特征】
科雷鹨体型小至中等,体长14至16厘米,体重约15至26.5克。上体颜色较为暗淡,背部有肉桂色条纹,翼部颜色较深且边缘呈白色,形成两条清晰的翼带。下体由白色到淡黄色,胸部有显著的黑斑,胁部条纹明显。眼睛周围有白色眉纹和眼环,嘴部颜色深,下颚基部稍浅;腿色从棕色到粉棕色,后爪几乎垂直。
【生活习性】
科雷鹨偏好在开阔的草地、湿地边缘活动,栖息地选择从海滩到约1250米的高度不等。该物种的行为有所不同,部分个体是留鸟,而另一些则进行季节性迁徙。
【鸣叫特征】
科雷鹨的歌声通常发出在飞行或从栖息地时,包括一些重复的简单短语,如“glishaw-gleeeer, glishaw-cleeeer, glishaw-gleeeer”或“tzi ti tie tzi ti trrrr”,其中最后一个声音较为延长。它们从栖木发出的叫声是多变的,重复短语最多五次。在飞行途中,叫声则较为尖锐,如“trrrit”、“srit”或“tsrrr”。
【繁殖习性】
该物种的繁殖季节通常为每年6月至12月,在秘鲁中部的胡宁省可能会整年繁殖。巢建于地面的凹陷或坎槽内,由草等物堆集性构成,内部用精细材料与毛发填充,非常隐蔽。每窝产卵数通常为2到4枚。
【外型辨识】
科雷鹨背部及翼部的肉桂色调,较明显的“肩带”,以及腰侧明显的黑色条纹是其显著特征。这使得科雷鹨在多种鹨类中容易辨认,通过其飞行时独特的白色尾侧亦可作为识别标志。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科雷鹨在IUCN(2009年红皮书鸟类名录)中被归类为“无危”(LC)。尽管它们在南美洲的一些特定地区较为常见,但在福克兰群岛面对着一些威胁,如草场的焚烧、外来猫和鼠等人为引入的啮齿动物的入侵。
【地理分布】
科雷鹨广泛分布于南美洲中西部,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南部、智利、福克兰群岛、巴拉圭、秘鲁、乌拉圭以及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和厄瓜多尔的西部及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