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鹨
英文名:Tawny Pipit
学名:Anthus campestris
【简介】
平原鹨(学名:Anthus campestris)是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中型鸟类。其体长约16.5至17厘米,体重17至32克,雄鸟平均29.5克,雌鸟平均28克。
【外形特征】
成年平原鹨身形细长,具有沙色羽毛,喙暗棕色,下颚基部略带粉色,腿呈亮黄色或粉色。脸部特征明显,包括奶油色或浅黄色眼眉线,黑色眼纹与髭纹,耳羽带有棕色和奶油色的斑点。背部和臀部呈浅沙色或带有灰色的不明显黑色条纹。翅膀和尾羽为暗棕色,带有白色边缘,特别是尾巴上的最外侧两对飞羽还具浅黄色楔形斑。腹部与胸部均为奶油白色,胸部还有稀疏的短黑棕色条纹装饰。
【鸣叫特征】
平原鹨的叫声以尖锐的"tschlip"为主,也会发出响亮的"chir-ree chir-ree"重复二音节声。
【生活习性】
平原鹨偏好干燥开阔区域,主要生活于湿地附近或沼泽地。它们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平原和山坡地带。每年冬天,它们会迁徙至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半岛及南亚地区过冬。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一般为4月中旬至8月中旬,两性一夫一妻,领域性。雌鸟主要在地面或植被底下建巢,巢由草茎、叶片和根构成,内部装以细植物材料和毛发。每窝通常孵育3至6枚卵,平均孵化期为11.5至14天,孵化主要由雌鸟完成。雏鸟的哺育期约为13至14天,离巢后还会继续受到双亲的照顾4至5周。
【外型辨识】
平原鹨的不同亚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kastschenkoi亚种相比指名亚种更小、更白,还有很大程度上丰富的条纹对比;而griseus亚种略大,外套颜色更亮,上部更显灰色或沙色,具有更多的对比赭色臀部。
【保护状况】
平原鹨被IUCN评为无危。然而在欧洲西部和中部,由于栖息地改变,包括开放式栖息地的逐渐丧失、植物群落的侵入以及农业集约化的影响,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同时,气候变化可能是另一个影响因素。在中欧,平原鹨中仅剩零星的繁殖点,大部分分布在内陆沙丘、露天矿山和森林空地。
【地理分布】
平原鹨的繁殖区跨越整个欧亚大陆,从葡萄牙至中央西伯利亚和内蒙;非繁殖区则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半岛及南亚。平原鹨在中国的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宁夏、东北、山西和四川等地均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