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鹡鸰科 > 鹨属 > 伯氏鹨
伯氏鹨

伯氏鹨

英文名:Berthelot's Pipit

学名:Anthus berthelotii

【简介】
伯氏鹨(学名:*Anthus berthelotii*),又名Berthelot's Pipit,属于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常见分布于葡萄牙的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的干燥开阔地带。

【外形特征】
伯氏鹨体长约13至14厘米,体重约16至19克。头部较大,尾巴较短,给人以前重后轻的感觉。整体羽毛偏淡,头顶和背部为灰褐色,胸部有条纹,腹部为白色,具有一条显眼的白色眉纹。翅膀覆羽上有明显的深色中心,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初级覆羽为暗棕色,边缘略带白色。幼鸟的体色更偏向棕色,羽毛边缘呈现波浪状。

【生活习性】
伯氏鹨广泛分布于除密林和湿润地带的所有生境,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2000米以上,其偏好干燥且植被稀疏的半沙漠地区,如火山岩石地及开放地带。以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包括蚱蜢、蟋蟀、毛虫等且也摄取其他节肢动物和种子。觅食时主要走在地面,通过啄食草丛或暴露出来的小松露及其他猎物,偶尔会短暂地飞翔捕食。

【鸣叫特征】
伯氏鹨的鸣叫声为一系列短促的'‘tchri’音节,其歌唱由连续愉快的'‘tschrli’、'‘truit’、'tsliu’ 或 'tsiree’等音符组成,间隔约为1至2秒。

【繁殖习性】
伯氏鹨的繁殖季节从1月晚些时候到8月,繁殖活动开始时间在不同海拔区域有所差异,且可能进行两次繁殖。它们产卵后筑巢于地面,巢材主要由干草、根和羽毛等构成,内部以毛发、羊毛和/或羽毛铺砌,每个巢内通常产下2至5枚卵,最多4枚,具体孵化和幼鸟离开巢穴所需时间未详细记录。

【外型辨识】
伯氏鹨与其他相似种类,比如草地鹨相比,其尾部较短,头部较大,叫声类似于黄鹡鸰中的'‘schrip’声和飞行时的连续'‘tsivrr tsivrr tsivrr tsivrr’'声。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标准ver 3.1(2009年),伯氏鹨属于无危(LC)级别。在适宜的栖境中,这些鸟类数量较多,是当地丰富的鸟类品种之一。加那利群岛估计有15,000至20,000只个体,而马德拉亚种有大约500至1,000对繁殖对。当前无明显威胁,但大规模开发活动可能对其栖息地产生潜在影响。

【地理分布】
伯氏鹨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具体的繁殖区则分布在非洲的葡萄牙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