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鹡鸰科 > 鹨属 > 南极鹨
南极鹨

南极鹨

英文名:South Georgia Pipit

学名:Anthus antarcticus

【简介】
南极鹨(学名:Anthus antarcticus),又称南乔治亚鹨,是雀形目鹡鸰科鹨属的一种鸟类。它是南乔治亚岛上唯一常驻的鸣禽,主要栖息于大西洋的南乔治亚岛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

【外形特征】
南极鹨体长约16.5厘米,具有模糊的淡褐色眉纹和眼周区域,黑色颊纹和髭纹较为显眼;背部呈深棕色,羽毛边缘呈现赤褐色或米白色,形成重叠的斑纹;翼羽边缘较浅,覆羽具有淡色尖端,从而形成不明显的翼带;尾部深褐色,外侧尾羽大部分为灰白色;喉部与下体白色,胸腹部及两侧带有淡褐色并有重叠的棕色条纹,腹部中心条纹较少。虹膜为深棕色,喙呈现黑色,基部红色,腿的颜色从灰色至肉棕色不等,后爪相对其他身体部位较长。雌鸟和雄鸟外形相似,不过幼鸟比成鸟颜色更偏淡黄色,尤其是下体的颜色。

【生活习性】
南极鹨主要生活在苔草(Poa flabellata)草地里,尤其是靠近溪流和内陆池塘的地方。它们栖息地海拔接近海平面,大部分时间在无冰的海岸线度过冬季。在春季,它们特别喜欢捕食被困在淡水湖中的跳虫,而在冬季草地被雪覆盖时,则在沿岸沙滩和潮池等区域密集捕食海洋无脊椎动物。觅食时这些鸟儿会利用厚草作为掩护,或将行走或奔跑一小段距离结合暂停,有时会摇动尾巴,快速地继续奔跑。他们还可以从草丛或藻类中捡食猎物。

【鸣叫特征】
南极鹨发出沙哑且带有金属质感的“wick”和“tsik”音符,后者通常在飞行时使用。雄鸟进行展示飞行时会间隔性地发出清脆的金属质感的短语音。

【繁殖习性】
南极鹨的繁殖季节从11月中旬持续到2月,期间它们经常筑巢两次。雄鸟围绕巢围进行展翅飞行来打扮巢穴。巢为深而大的杯状,由细根和干草构成,内部衬以羽毛,搜寻搭建巢穴在地面苔草丛或岩石洞中。一个巢通常产3至4枚蛋,每窝的蛋数量有时可以达到5枚。但具体的孵化时间和离巢期数据尚不明。幼鸟在冬季存活率较低,有时会成为棕贼鸥的猎物。

【外型辨识】
由于南极鹨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地理位置,与其他鹨属物种明显不同,因此易于被识别;它是南乔治亚岛上唯一的常驻鸣禽,有其独特性。

【保护状况】
南极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 近危(NT)。目前估计种群数量约为3000至4000对。由于棕色鼠(Rattus norvegicus)的入侵,南乔治亚岛大陆上这种鸟种近于消失,在一些由海平面冰川包围的岛屿南侧区域繁殖,因为那里没有鼠害,南极鹨得以幸存。目前,大部分繁殖对集中于约20个无鼠的海岛。这种鸟类特别面临着棕色鼠和冰雪融化可能引发的鼠类扩散的威胁。

【地理分布】
南极鹨主要分布在大西洋的南乔治亚岛及附近的小岛上。此外,它也是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南极半岛以及南设得兰群岛等若干座岛屿上的一个主要鸟类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