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太阳鸟科 > 食蜜鸟属 > 棕喉食蜜鸟
棕喉食蜜鸟

棕喉食蜜鸟

英文名:Red-throated Sunbird

学名:Anthreptes rhodolaemus

【简介】
棕喉食蜜鸟(学名:Anthreptes rhodolaemus),属于雀形目太阳鸟科食蜜鸟属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及婆罗洲的热带低地森林。其最显著特征为雄鸟的金属绿色背部、黄色腹部、红色翅膀、面部及喉咙。

【外形特征】
雄鸟呈现出金属绿色的冠至肩部,背部带有紫红色带纹,其余部分呈现紫色;翼部上侧为棕色,且翼缘为橄榄色,尾羽为黑色,有光泽;脸部侧边为红色,喉部淡粉色,胸部两侧和窄部上部亦为红色,下体则为黄橄榄色。雌鸟整体颜色较为灰褐色,上体呈橄榄色,眼圈为黄色,下体为橄榄黄色,胸腹部较为明亮。幼鸟外表与雌鸟相似,但下体更为灰褐色,仅喉部至腹部中心为黄色。

【生活习性】
棕喉食蜜鸟栖息于包括泥炭沼泽森林、次生林、种植园、开阔地带及沿海植被在内的多种森林类型中,海拔范围从海平面到约900米。它们主要以昆虫、蜘蛛、花粉、花蜜以及小果实为食,特别是无花果。

【鸣叫特征】
棕喉食蜜鸟的鸣叫声包括一系列高音的“tsi-tzee”音符及各种高音的啾啾声和颤音。

【繁殖习性】
在马来半岛,繁殖期通常在4月底到8月中旬雏鸟即离巢;在婆罗洲,繁殖期集中在6月至9月间,8月在北婆罗洲及6月在南婆罗洲发现有雏鸟。筑巢行为主要发生在树冠较宽处,巢由植物纤维编织而成,悬挂于9至20米高的树上。

【外型辨识】
棕喉食蜜鸟与褐喉食蜜鸟相似,但后者雄鸟的蓝绿色光泽更为显著,红色较少;雌鸟眼圈略窄,最好通过伴随的雄鸟来进行辨别。在重叠区域(如公园和花园等人造环境),褐喉食蜜鸟相对而言更为少见。

【物种区别】
暂无详细描述

【保护状况】
棕喉食蜜鸟在缅甸和马来半岛较为少见,在苏门答腊罕见,在婆罗洲则非常少见。虽然面临森林破坏的潜在风险,由于其能够适应次生林及山脚林,目前仍没有立即濒临灭绝的威胁。它们出现在多个保护区,例如马来西亚的Taman Negara国家公园和婆罗洲的Danum Valley保护区。IUCN评级为近危物种(NT)。

【地理分布】
棕喉食蜜鸟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以及中国东南沿海区域, 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香港、海南岛;同时,在菲律宾的Palawan岛据说也有这种鸟的存在,但这仍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确认。其确切分布还包括马来半岛南部、苏门答腊、婆罗洲以及缅甸极南端和泰国南部半岛。

【科学分类】
棕喉食蜜鸟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太阳鸟科、食蜜鸟属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