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斑犀鸟
英文名:Sulu Hornbill
学名:Anthracoceros montani
【简介】
黑嘴斑犀鸟,学名为Anthracoceros montani,是一种稀有的大型鸟类。仅分布于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特别是Tawi-Tawi岛。
【外形特征】
成体的黑嘴斑犀鸟体长约50厘米,通体黑色,尾羽为白色。雄鸟拥有一只宽大的黑色喙和刀片状额突,颜色和周围皮肤为黑色,眼周和喉部的裸露皮肤也呈现一贯的黑色,眼色呈奶油色;雌鸟体型稍小,喙和额突相对较小,眼色为深棕色。幼鸟体色与成鸟相似,但喙较小且颜色偏绿黄,无额突,眼周皮肤灰色。
【生活习性】
黑嘴斑犀鸟喜欢单独或成对进行活动,通常在低地和山地的常绿二翅豆林中漫步觅食。其主食为果实,也会捕食小型蜥蜴和昆虫,经常出现在树木密集的地方。
【鸣叫特征】
黑嘴斑犀鸟的鸣叫声较为独特,表现为一系列快速鼻音声,末尾音节音量较大,整体音效酷似‘ca-ca-ca-ca-ca-CRAW-CIAW’,类似于家鸡的叫声。
【繁殖习性】
黑嘴斑犀鸟的繁殖季节一般发生在9月。它们通常会选择高大的树木搭建巢穴,一次繁殖通常有2枚卵。雏鸟在5月至6月之间出巢,成长缓慢。
【外型辨识】
黑嘴斑犀鸟成体通体黑色,尾羽为白色;雄鸟的喙宽大且呈黑色,额突明显;雌鸟体型稍小,喙和额突相对较小;幼鸟喙偏绿黄,无额突。眼周皮肤的颜色也有所不同。
【保护状况】
黑嘴斑犀鸟是全球极危物种,面临栖息地丧失以及干扰因素的威胁。IUCN将其列为极危物种,CITES协约依照其保护级别第二级标示该鸟类受到高度管控。当前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调查、研究和保护其圈养环境中可持续生存的潜力上面。
【地理分布】
黑嘴斑犀鸟仅分布于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特别是Tawi-Tawi岛。在Jolo岛上自从1883年后再没有出现记录,很有可能已经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