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冠斑犀鸟
英文名:Malabar Pied Hornbill
学名:Anthracoceros coronatus
【简介】
印度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coronatus),又称Malabar Pied Hornbill,是犀鸟目犀鸟科斑犀鸟属的一种大型鸟类。该物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热带雨林中,属于森林性鸟类。
【外形特征】
这一物种体长约为65厘米,全身以黑色为主,腹部和喉咙两侧点缀白色羽毛,尾翼的最外侧和翅膀边缘也呈白色。雄鸟具有明显的黄色喙和黑色冠状突起,雌鸟体型稍小,喙两端颜色差异较小,且眼周皮肤为白色带粉色。成鸟的虹膜为红色或橙红色,眼周裸皮部分为黑色或蓝黑色,而幼鸟则显得较为稚嫩,喙形较大且颜色较浅,眼周裸皮也相对黯淡。
【生活习性】
印度冠斑犀鸟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边缘、高大的落叶林地,以及山地森林和种植园的开阔地带。在斯里兰卡,它们会根据季节选择栖息地,夏季在低地,冬季则迁徙至山区。该物种习性温和,会在树上或地上觅食,偏好在早晨和雨季活跃。其主要食谱包括多种植物果实、昆虫,偶尔也会捕食小动物,如蜥蜴。
【鸣叫特征】
冠斑犀鸟的叫声通常为一系列嘶哑的声音,类似“rrraah...rrraah...rraah...”,此外还会有尖锐的鸣叫声。繁殖群体间活动时会有轻微的互动和交流,在食物充足时会形成较大的集群。
【繁殖习性】
繁殖期间,雌鸟独自进入大型树木的自然洞穴筑巢,并用土封闭巢口,让雄鸟在外传递食物。每窝产卵2至4枚,孵化期约为29至30天,雌鸟在封闭巢穴期间换羽,通常在10至35天后出来。幼鸟在49天大时开始学习飞行,并从巢中离开。营巢于特定的时间段,通常为3月至7月。
【外型辨识】
印度冠斑犀鸟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陆的西部和东部,包括西高止山脉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南部、西孟加拉邦西南部与比哈尔邦等地。同时,它们也常见于斯里兰卡的低海拔地区和家庭花园。
【保护状况】
印度冠斑犀鸟目前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近危物种(NT),种群数量正在下降,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以及该物种被捕捉用于药用目的。为保护这一物种,已采取圈养繁殖等措施。其主要保护地包括印度的Rajiv Gandhi National Park和斯里兰卡的Uda Walawe National Park等自然保护区。
【地理分布】
印度冠斑犀鸟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陆的西部和东部,包括西高止山脉南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南部、西孟加拉邦西南部与比哈尔邦等地。同时,它们也常见于斯里兰卡的低海拔地区和家庭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