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吸蜜鸟科 > 垂蜜鸟属 > 灰颊垂蜜鸟
灰颊垂蜜鸟

灰颊垂蜜鸟

英文名:Little Wattlebird

学名:Anthochaera chrysoptera

【简介】
灰颊垂蜜鸟(Little Wattlebird,学名:Anthochaera chrysoptera),是雀形目吸蜜鸟科垂蜜鸟属的鸟类,也是澳大利亚东南部特有的一种中型吸蜜鸟。又名刷子垂蜜鸟。

【外形特征】
灰颊垂蜜鸟的体长在27至35厘米之间,雄鸟体重在57至95克之间,雌鸟则在44至63克之间(tasmanica亚种)。这种鸟体型相对较大且修长,尾部长而尖,喙细而稍弯。头部及上体呈深棕色,并带有细白条纹。侧面的银白色条纹密集分布。下腹部分泛乳黄色,上翼的羽毛呈现深褐色,初级飞羽基部带有宽大的红褐色边缘。不同亚种在颜色和大小上存在差异,相比之下,tasmanica亚种体型更大且偏橄榄色。

【鸣叫特征】
灰颊垂蜜鸟的鸣叫声粗犷响亮,常发出有节奏的 'cookay-cookay' 声,同时伴有尖锐的 'yekop' 声和粗糙的吠声。特别是在春季和夏季,它们的叫声尤为洪亮。

【生活习性】
灰颊垂蜜鸟栖息于硬叶灌木丛及干燥的沿海林地,尤其喜欢接近开花的Banksia附近。它们全年活跃,但春季至夏季最为喧闹。食物主要是花蜜,偶尔也会食用一些果实、昆虫及这些昆虫的分泌物。有时,它们会利用树木受损后流出的树液作为食源。

【繁殖习性】
灰颊垂蜜鸟的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至夏季,它们会在小树或灌木丛中筑巢。雌鸟会用枝条、草茎叶片等材料围起巢,内部则铺垫碎皮、植物绒毛和羽毛。每巢通常产卵1至3枚,有时乃至2枚,孵化期时长约为12至15天,双亲都会共同喂养幼鸟。幼鸟在大约14至16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灰颊垂蜜鸟与其它垂蜜鸟(例如红垂蜜鸟)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没有眼下的粉色垂肉和黄色的下腹部。 tasmanica亚种的体型更大且颜色偏橄榄。

【保护状况】
据IUCN评估,灰颊垂蜜鸟的保护现状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灰颊垂蜜鸟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包括塔斯马尼亚岛,主要分布在沿海及近海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