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雁
英文名:Taiga Bean Goose
学名:Anser fabalis
【简介】
豆雁,又名大雁、鸿、东方豆雁、西伯利亚豆雁、普通大雁、麦鹅。学名为 Anser fabalis,英文名为 Taiga Bean Goose。成年豆雁体型较大,呈灰褐色,下体略带一些白色,最显著特征是喙底端具有一片橙黄色斑块。
【外形特征】
豆雁的体长通常在76-89厘米之间,羽翼展开可达152-175厘米。雄性个体体重在2690-4060克,雌性则在2220-3470克。头顶和颈部的羽毛呈深褐色至烟灰色,背部和翅膀带有浅黄色的边缘。飞行时,这些边缘形成醒目的白色横纹。喙尖与嘴基部呈黑色,中间有一部分呈橙黄色,腿和脚橙色,虹膜深棕色。
【生活习性】
豆雁繁殖季节栖息于亚北极地区的森林湖泊或平原河谷地带;迁徙及越冬期间常出没于开阔的平原、湿地、河湖、沿海区域及农田。它在白天休息觅食,夜晚则聚集成群栖息。具有很强的警觉性,飞行时通常会形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列。
【鸣叫特征】
原文中没有对豆雁的鸣叫特征进行描述。
【繁殖习性】
豆雁在5月至7月期间繁殖,每窝产卵3-8枚。孵化时间约为25-29天。传统上,在中国它是重要猎物种群之一,近年来数量有所减少但总体仍属安全种群。
【外型辨识】
豆雁分为六个亚种,各亚种在分布地点与体态上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能识别出豆雁的一系列显著特征,比如头部、颈部呈灰褐色,上衣边缘带淡黄色,翅膀呈灰色,飞行时尾部和尾端各有白色条纹等特征。
【物种区别】
豆雁和短嘴豆雁大约在250万年前分化。豆雁与短嘴豆雁相比虽在声音上有显著的差别,但主要的区别在于喙的颜色和形状。与豆雁相比,短嘴豆雁的喙更短、更厚,橙色仅限于喙的末端。
【保护状况】
豆雁是中国国家保护的重要陆生野生动物。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无危(LC)”级别。近年来,为了保护这种鸟类,国家对豆雁的饲养和利用进行了规范,规定在2020年底前停止用于食用目的的豆雁养殖,并允许适量用于科学研究等非食用性用途。
【地理分布】
豆雁繁殖于欧亚北部,越冬于中国东南部、欧洲中部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