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金刚鹦鹉
英文名:Glaucous Macaw
学名:Anodorhynchus glaucus
【简介】
蓝绿金刚鹦鹉(学名:Anodorhynchus glaucus),又名浅蓝绿金刚鹦鹉,是鸟纲鹦鹉科的一种大型攀禽。全身为浅蓝绿色,头部略带灰色。它具有长尾和大喙,喙部为黑色,眼球周围和下颚基部有显著的黄色裸露皮带。此类金刚鹦鹉体长约为68-72厘米,是美洲特有的大型鹦鹉物种。
【外形特征】
蓝绿金刚鹦鹉的体长约68-72厘米,头部稍带灰绿色,上喙强健有力呈黑色,下喙边缘有新月形黄色裸皮。虹膜浅蓝,眼周有一圈黄色眼环。
【生活习性】
蓝绿金刚鹦鹉喜好活动于开阔的林地和富含棕榈树林的地方,以含有棕榈果实的树种核果为主要食物来源,特别是亚泰棕榈树(Butia yatay)的核果。它们通常在河流的悬崖或洞穴中筑巢,并且在繁殖季节时常寻求伴侣进行伴飞互动,比如提面具发声或展示。
【繁殖习性】
蓝绿金刚鹦鹉的繁殖季节通常从12月持续至翌年1月,一般在悬崖洞穴或树洞中筑巢,每窝产出两枚卵。它们曾经广泛分布于巴西东南部、巴拉圭东部、乌拉圭西部和阿根廷东北部,但在20世纪末再见到可靠的野外记录。
【保护状况】
蓝绿金刚鹦鹉已经被记录濒临绝种。在19世纪末期,它们的种群开始急剧减少,20世纪报告的数量更是寥寥无几。最后一份可信的野外发现记录是在20世纪初,1938年最后一只动物园中的已知个体亦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去世。因其食物来源于棕榈果实及坚果种子,以及栖息地广受破坏,加之大量用于宠物交易,使蓝绿金刚鹦鹉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9年的评估,该物种已被列为极危(CR),即可能已经灭绝。蓝绿金刚鹦鹉也同样被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中,禁止进行商业化交易,以期保护这种濒临绝种的珍稀物种。
【地理分布】
蓝绿金刚鹦鹉曾经广泛分布于巴西东南部、巴拉圭东部、乌拉圭西部和阿根廷东北部。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和大量捕捉做宠物交易,使得该物种在20世纪末报告的数量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