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鸻
英文名:Oriental Plover
学名:Anarhynchus veredus
【简介】
东方鸻(Anarhynchus veredus),又称东方红腹鸻,属于鸻科弯嘴鸻属。主要分布在欧亚温带区域,包括西伯利亚中南部、蒙古、中国东北部及其他地区。
【外形特征】
该鸟种为中等体型的鸟类,繁殖雄鸟头淡色,喉及前额冠白色,后颈灰褐色,背部灰褐,腹部白色,胸部具亮橙色带。产卵期雌鸟与幼鸟上体灰褐,腹部纯白,脸部淡色,眼上方有白色纹。
【生活习性】
东方鸻主要栖息于干旱平原、山脚岩石荒地、盐碱沼泽、草地以及淡水湖泊和河流岸边。常于水边浅水处和沙滩奔跑觅食,速度极快。主要食物来源为昆虫。
【鸣叫特征】
飞行时会发出清晰响亮的"chip-chip-chip"声,并伴有尖锐的哨音"hweet"与短促的"tip"声。
【繁殖习性】
活跃于5月至7月繁衍期间,鸟巢通常建于地面庇护处,如牛蹄凹印,筑成一个简单且开口向上的浅杯形结构。每巢一般产卵2枚,由雌鸟单独孵化。
【外型辨识】
东方鸻与红胸鸻相比,体型较大,腿和颈部相对更长,具有更宽黑带和白色眉纹。
【保护状况】
全球种群估算约为7万只,其中至少4万只在澳大利亚越冬。繁殖地主要包括西伯利亚中南部、蒙古与中国东北等,在非繁殖期则集中在印尼及澳大利亚北部。其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保护的具有重要生态和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地理分布】
东方鸻主要见于内蒙古、辽宁等地的广袤原野,常常单独或小群体合群活动,栖息地多样。这些地点多分布在或靠近水源,增加了食物的多样性。2023年6月,白洋淀记录到东方鸻的出现,这表明中国的白洋淀区域观测到的野生鸟类数量已增加至254种,较设立前的记录已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