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鸻
英文名:Red-capped Plover
学名:Anarhynchus ruficapillus
【简介】
红顶鸻属于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小型涉禽,体长约14至16厘米,体重大约27至54克。它们以其明显的红褐色头顶和纯白的下体著称,是一种适应性较强且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及其邻近地区的鸟种。
【外形特征】
红顶鸻具有独特的颜色和体型特征,体型偏小至中等,体长约为14至16厘米,翼展在27至34厘米之间。其醒目的头部有红色帽状羽毛,与其灰褐色的背部形成鲜明对比。雌鸟的冠顶部颜色稍显淡灰褐色。幼鸟在羽毛边缘上带有淡黄色色彩,成鸟个体间还存在一定的颜色变化,具体体现在季节的不同及繁殖状态的差异。
【鸣叫特征】
红顶鸻的叫声相对简约,包括短暂且简练的“pit”或“prit”声,有时表现为连续快速地重复。有时它们也会发出柔和、哀怨的哨音“toeeet”以及低缓的颤音。叫声与环颈鸻等几种其他鸟类相似,但特征仍有所区别。
【生活习性】
红顶鸻栖息于各种盐水湿地,包括沿海沙滩、泥泞或沙质滩涂等。它们是迁徙性鸟类,会跟随食物供应和季节变化在内陆和海岸之间迁移。在洪水、干旱或降雨频繁的地区,特别是盐沼、盐田、盐湖和人工湿地,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繁殖习性】
繁殖时节通常在每年的7月至次年1月,并且会针对具体情况在特定内陆地区灵活调整。红顶鸻主要在地面开掘巢穴,巢部用贝壳碎片、石头、植被或杂物衬垫,并通常产卵2枚(有时3枚)。孵化期约为30至31天,期间主要由雌鸟在白天孵蛋,雄鸟会在夜间接替孵化。孵化后,雏鸟立即开始独立活动,且主要由双亲共同抚养。
【外型辨识】
红顶鸻可以通过其明显的红褐色帽状羽毛和颜色区分于其他几种相关的物种,如号声扇尾莺、C. alexandrinus、C. dealbatus、C. nivosus和C. javanicus。幼鸟和非繁殖季节成鸟的特征有所不同,包括红褐色特质的差异及羽毛边缘的特点。
【保护状况】
红顶鸻的种群数量大约在95,000只左右,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内陆及沿海地带、塔斯马尼亚州以及帝汶岛。对繁殖巢周围设置防捕食工具后观察到繁殖成功率有显著提升。
【地理分布】
红顶鸻主要在澳大利亚沿海繁殖,也见于塔斯马尼亚州、帝汶岛及东帝汶部分地区。偶尔也会在亚洲其他区域,如爪哇岛,发现它们非繁殖季节的踪影。作为旅鸟,它们在中国可以零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