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鸻
英文名:Malaysian Plover
学名:Anarhynchus peronii
【简介】
马来鸻(学名:Anarhynchus peronii)是一种小型涉禽,隶属于鸻科弯嘴鸻属。分布于东南亚沿海地区、岛屿、河滩与盐滩等。体重约35至42克,具有显著的淡褐色、赤褐色颈部带纹或黑色领环。腿为独特的浅灰色。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保护列表中,该物种被列为近危(NT)。
【外形特征】
成年马来鸻体长平均15厘米,有短而细的嘴。雄鸟特征为醒目的黑色颈环,雌鸟则为淡褐色颈环。与其近亲环颈鸻相比,马来鸻的颈部环更加细窄,且眼部与颈环之间无过渡线。眼睛呈褐色,喙与腿颜色分别为黑色与淡灰色。雌鸟的黑色部分有时出现暗棕色斑点,头顶也会表现出带有的赤褐色,但相较雄鸟而言较少。幼鸟外形与雌鸟近似,但胸部布满更为稀疏的色斑,无黑点特征。
【鸣叫特征】
其叫声不同于其他鸻鸟,为轻柔的'kik'或'quik'声,类似但更为柔和。
【生活习性】
马来鸻偏好单独活动于沙滩,而小海湾中的珊瑚沙滩则为其理想栖息地。它们在涨潮时通常不会混群,而是保持社会独立。马来鸻依赖Scopimera globosa蟹为食源,通常在低潮期进行觅食,频繁靠近海边。不过,在觅食过程中,有时会临时扩张成小集体,而具体数量也相当不固定。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为每年的2月至7月,尤其集中在5月份。该时期内,于北菲律宾和泰国湾可发现它们活跃的繁殖行为。雏鸟通常在3月中旬至6月中旬出现,有人观察到6月在苏门答腊岛刚孵化的幼鸟。依赖成鸟在廖群岛和婆罗洲也有记录,多出现于冬季。繁殖期间,马来鸻通常双窝繁殖,占地面积小,连续的繁殖地距离一般保持在60米以内。平均而言,巢穴距离未超过30米,巢穴通常位于海滩高地,没有植被覆盖,由三枚白色的蛋组成,带有黑色、棕色或紫色的斑点。从孵化至离巢,雏鸟的生长期约为27天至33天。
【外型辨识】
与环颈鸻相比,马来鸻具备更为明显的颈环线且耳斑与过眼线无连接。此外,其整体束羽的模样使其看起来久经风霜,尤其是腹部色泽有带羽的特征。通过雌性与幼鸟带有白色颈环的面部特征,而能够进一步识别它们。
【保护状况】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保护列表中,该物种被列为近危(NT)。
【地理分布】
记录于泰国南部、马来半岛,柬埔寨南部,越南南部,直至苏门答腊、婆罗洲、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和巴厘岛,直至帝汶岛。在中国存在记录,但具体地点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