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氏沙鸻
英文名:Kittlitz's Plover
学名:Anarhynchus pecuarius
【简介】
基氏沙鸻(学名:Anarhynchus pecuarius),是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一种涉禽鸟类。它们广泛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尼罗河谷至尼罗河三角洲以及马达加斯加岛,是一种小型鸻类,主要栖息在低海拔开阔环境中。
【外形特征】
基氏沙鸻体型较小,重约35-40克。背部呈棕褐色,腹部较淡。它们显著的头部特征包括一条纵贯眼部和颈部的黑色条纹,另一条横跨额部的黑色条纹。繁殖季节,雄鸟的黑色条纹更为显著,上背呈暗灰褐色,翅膀边缘带有沙色,下部羽毛为黄色,腹部稍淡。雌鸟外观与雄鸟相似,但前额的黑色条纹较窄。非繁殖季节,眼纹变为浅色,前额条纹消失,下部羽毛颜色变淡。幼鸟则缺乏面部黑色标志,上体呈棕色,颈背为肉桂色,下体为白色。
【鸣叫特征】
基氏沙鸻的叫声包括多种声音,如“pipip”、“towhit”、“tit-peep”、“trit-tritritrit”、“perrup”和“kich-kich-kich”。遇险或被惊扰时,它们会发出“chirrt”、“trip”、“tric”、“prrrt”或哀怨的“pip-ip”。在打斗或假装受伤时,雄鸟会通过刺耳的叫声和尖细的“cheep-cheep”声来吸引关注;幼鸟归巢时的“chip-chip”声和警告幼鸟的“trr-trr”声则会将其召集回来。
【生活习性】
基氏沙鸻倾向于选择低海拔的开阔地带栖息,靠近水源的干燥区域是它们活动的常见地点。这种鸟类不拘泥于白天或夜晚觅食,甚至会利用月光觅食。它们单独或小群体活动,有时也与其他小型涉禽混群。基氏沙鸻以昆虫、昆虫幼虫、蜘蛛、小型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为食,通常运用跑停搜索行为觅食,有时踩踏地面来吸引猎物。
【繁殖习性】
基氏沙鸻全年均可繁殖,但不同地理区域存在繁殖高峰期的差异。每窝产卵数量为1-3枚(通常为2枚),间隔1-2天产卵一次。卵呈椭圆形,颜色为暗灰褐色并带有黑色斑点。双亲共同孵化,孵化期约为21-27天。成功孵化率为16%-77%,一对亲鸟每年养育的幼鸟数量平均为0.5到小于2只。孵化后的幼鸟能够迅速自行觅食,由一只亲鸟带领至远离巢穴的觅食区,直到大约26-32天左右可以飞行。
【外型辨识】
基氏沙鸻在形态上与白胸鸻有所区别,后者具胸带且腿稍短。与圣赫勒拿鸻相比,基氏沙鸻体型较小,腿较短,下体颜色更亮丽。雌雄体型相似,但雌鸟前额黑色条纹较窄,下体颜色较淡。
【物种区别】
基氏沙鸻在形态上与白胸鸻有所区别,后者具胸带且腿稍短。与圣赫勒拿鸻相比,基氏沙鸻体型较小,腿较短,下体颜色更亮丽。
【保护状况】
基氏沙鸻目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红色名录,属于低危(LC)级别。
【地理分布】
基氏沙鸻被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内陆地区(除中部)、尼罗河谷至尼罗河三角洲,以及马达加斯加岛。在南非地区较为常见,在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等干旱地区较为罕见。马达加斯加岛上也有该鸟种分布,估计数量在10,000至20,000只之间,因此在当地相对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