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斑鸻
英文名:Chestnut-banded Plover
学名:Anarhynchus pallidus
【简介】
栗斑鸻(学名:Anarhynchus pallidus),又称Chestnut-banded Plover,是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鸟类。它们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东部,偏好盐湖或人工盐田等环境。
【外形特征】
体长约15厘米的小型涉禽,腿较长且适于行走于盐湖、干涸盐田和海岸边。头部前半部至眼纹呈黑色,胸部则有明显栗色带,背部和头冠前端呈灰褐色,腹部为白色。雌鸟的头部颜色通常不如雄鸟深,胸部不具有黑色特征,背部与腹部的颜色过渡更为自然。幼鸟的胸部颜色偏灰,带有模糊的栗色带,背部则是灰色与白相间。
【生活习性】
多栖息于干旱的盐湖、碱湖以及部分海岸泻湖,鲜少出现在淡水环境。季节性迁移在干季节干旱地区前往沿海地带,清晨时较为活跃,以单只、成对或小型群体形式捕食昆虫和小型水生甲壳类动物。
【鸣叫特征】
栗斑鸻的鸣叫声音轻柔,通常被描述为类似“pit”的声音,追随强弱变化的“pidup”和“pididip”声,还有着陆或起飞时的“hweeet”或“chuck”声。繁殖期还会表现出特有的喉音叫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从4月持续到10月,它们倾向于选择盐湖或矿物盐沼边缘进行繁殖。每巢通常产卵2枚。具体孵化和育雏的时间尚不清楚。雏鸟生来覆盖着灰色的羽毛和显著的黑色斑纹。
【外型辨识】
几乎完全依赖的关键栖息地在纳米比亚的Walvis Bay、Sandwich Harbour和塔纳湖(位于坦桑尼亚)是栗斑鸻的重要繁殖地。截至日前,全球种群估计约17,800只。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和减少,导致栗斑鸻的数量维持在这一水平上变得愈发困难。
【地理分布】
栗斑鸻广泛分布于非洲南部及东部,主要分布地点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肯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