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鸻科 > 弯嘴鸻属 > 白额沙鸻
白额沙鸻

白额沙鸻

英文名:White-fronted Plover

学名:Anarhynchus marginatus

【简介】
白额沙鸻,英文名:White-fronted Plover,学名:Anarhynchus marginatus。属于鸻形目、鸻科中的弯嘴鸻属,是一种小型鸻科鸟类。

【外形特征】
体型约为18厘米,体重通常在27至55克之间。上体颜色从赤褐色到灰褐色不等,下体则从纯白到带有轻微的奶油色或赤褐色的色调变化。面部特征明显,拥有显著的白色额头和黑色眼后纹。成年鸟类中,雄性特征更为明显,呈现更深的黑色冠带。在非繁殖季节中,雄鸟的黑色转变为棕色,幼鸟则不具备明显的黑色额纹,但上体带有边缘,下体则为纯白或淡黄。

【生活习性】
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沿海及内陆地区,常见于沙滩、沙丘、河湖岸线、泥滩乃至岩石海岸。白天及月光明亮的夜晚在成对或小群活动,到了非繁殖季节可能形成较大数量的集群。主要以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以及蠕虫等为食。

【鸣叫特征】
白额沙鸻的鸣叫声低沉且短促,常见“pwut”或“prrut”的呼叫声,还有“trrrr”似的颤音和仿若哀号的“pi-peep”声。在繁殖季会用类似于干涩哨声的“rroweee...rrroweee...”声来警告入侵者,同时有节奏的尖叫声和清晰的音符。

【繁殖习性】
开始繁殖的时间段是每年的2月至9月,具体时间根据地理位置有所不同。雌雄鸟为一夫一妻制且伴侣关系可维持多年,统计数据表明其年离婚率约为10%。巢穴由沙地上的浅坑辅以小卵石、贝壳碎片、干海藻或树枝等材料构成,通常会有2枚蛋。孵化期在26到33天之间,一般由雌雄鸟共同照料。幼鸟通常在第35至38天时离巢,之后可能会跟随父母一同活动约2至3个月。

【外型辨识】
成年鸟类中,雄性特征更为明显,呈现更深的黑色冠带。在非繁殖季节中,雄鸟的黑色转变为棕色,幼鸟则不具备明显的黑色额纹,但上体带有边缘,下体为纯白或淡黄。

【保护状况】
全球数量估计在66,000至90,000之间,种群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仍在控制之中。IUCN红色名录上被列为无危物种(LC)。分布范围从较北的安哥拉到东南方向的非洲和南部马达加斯加。

【地理分布】
主要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活动,偶尔也会进入内陆局部区域。在南非沿岸很常见,同样会出现在大型湖泊和河流附近。马达加斯加地区,繁殖群体遍及沿海,还存在内陆分布。

【物种区别】
白额沙鸻主要有以下几种亚种:指名亚种(Anarhynchus marginatus marginatus),安哥拉亚种(Anarhynchus marginatus arenaceus),莫桑比克亚种(Anarhynchus marginatus tenel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