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鸻科 > 弯嘴鸻属 > 白脸鸻
白脸鸻

白脸鸻

英文名:White-faced Plover

学名:Anarhynchus dealbatus

【简介】
白脸鸻,英文名:White-faced Plover,学名:Anarhynchus dealbatus。分类属于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

【外形特征】
体长约16至17厘米,头部圆润,上体沙灰褐色,下体洁白。脸部尤其是前额至眉纹为白色,眼周和鼻基部均呈白色,喙短钝且中等长度,黑色。腿脚较长,粉红色调。

繁殖期雄鸟额头、眼周和鼻基部完全白色,头顶有黑色横条,冠后橙色,胸侧有黑色斑块;雌鸟则在胸侧带有灰色褐色斑块,无锈色后冠。非繁殖期成鸟整体更暗淡,上体统一为灰褐色,无黑色羽毛,而幼鸟外观与非繁殖期成鸟相似。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沿海沙滩、泥滩和盐沼地区,尤其偏好砂质较硬的环境而非软泥。在海边潮间带、河口三角洲以及盐碱滩上可常见到它的身影。白脸鸻属迁徙性鸟类,通常跟随沿海线及河流迁徙。

【鸣叫特征】
非繁殖期的白脸鸻大部分时间安静无声,但已知其叫声与环颈鸻相似,飞行时声音高且瞬息,发音为“tip”或“tee”。

【繁殖习性】
繁殖时筑巢于沿海海岸线的沙滩、草地等地方。营巢巢甚简陋,一般产卵2-4枚,以3枚为主。孵化期为22至27天,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孵化职责,在孵化初期雄鸟体重下降明显,并且在夜间进行守巢行动。主要繁殖期为每年的4到7月。

【外型辨识】
与环颈鸻相比,白脸鸻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脸部的白色区域更加明显,且整个头部的颜色较淡,胸侧的黑色点斑更小。

【物种区别】
与环颈鸻相比,白脸鸻的脸部白色区域更为显著,头部颜色较为淡雅,而胸侧黑色斑块较小。通过图片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两者的差异。

【保护状况】
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白脸鸻的保护级别列为“无危”(LC)。随着中国沿海湿地大面积退化,该物种的生存已被表明在受到威胁。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亚沿海地区,包括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和苏门答腊岛。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如福建、山东、河北等地,并且在台湾和海南有少量的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