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鸻科 > 弯嘴鸻属 > 环颈鸻
环颈鸻

环颈鸻

英文名:Kentish Plover

学名:Anarhynchus alexandrinus

【简介】
环颈鸻,学名为Anarhynchus alexandrinus,是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一种中小型鸟类。因其独特的后颈白色领圈而得名,分布广泛,从欧亚和非洲到北美洲乃至澳大利亚。

【外形特征】
成年环颈鸻体长约15-17.5厘米,体重32-56克,翼展42-45厘米。羽毛主要是朴素的淡色,特点有断裂状黑色颈环、沙色背部以及灰褐色或黑色的腹部。繁殖期的雄鸟头部有黑斑纹,胸部两侧有黑色斑块,而非繁殖期时,这些黑色区域转为棕色或褐色。雌鸟头部的黑色部分替换为棕色到深棕色,体型略小于雄鸟,但差异不易察觉。幼鸟外观与不繁殖期雌鸟类似,背部羽毛有淡黄色边缘。

【生活习性】
环颈鸻喜欢栖息在平坦的海岸沙滩、盐碱湿地和内陆湖泊等地。繁殖季节常见于海滨沙滩,以及内陆河流和湖泊附近的卵石或沙地等。它们也生活在滨海滩涂、湿地、农田和盐碱地等环境。该种鸟群行为明显,迁徙和越冬时会形成大群,但平时多以单独或小群活动。食物以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和蜘蛛为主,觅食方式喜好震动脚爪或在水源附近排布的沙质和泥质表面寻找。

【鸣叫特征】
其叫声包括轻柔和缓的‘pit’音或‘pidup’音,有轻微颤动,以及拖长的告警音‘wheet’或‘toeeet’声。在繁殖区域,它们会发出粗糙的鼓声,如‘dree-dree-dre-dridridri’,以及嘶哑且尖锐的声音‘prrrorrr’和一种低沉的气泡颤音。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为4至7月,营巢于海岸沙滩或附近湿地,巢由小石块、贝壳碎片和植被碎片建成。一般每窝产卵2-5枚,多为3枚,孵化期约24天,高峰期为23至25天。雏鸟为早成鸟,孵化后不久即可跟随父母活动。

【外型辨识】
环颈鸻因其独特的后颈白色领圈而得名。

【物种区别】
文中没有详细介绍关于物种区别的内容。

【保护状况】
环颈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版为无危(LC)物种,同时受到中国国家林业局有关保护规定保护。全球分布广泛的主要面临栖息地破坏为主的安全威胁因素,总体数量稳定。

【地理分布】
环颈鸻分布在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部分栖息地面临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丧失和食物资源压缩的风险。中国福建、海南有少量繁殖种群,并且在台湾和海南有少量的留鸟。